文化中国行·营造之法丨在避暑山庄 望长城内外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未觉盛夏绿意尽
初秋清凉渐从容
岁时相融来“避暑”
尽览好风光
苍翠绿、金箔黄、雪山白……
各种丰富的颜色既独立成画
又在历史与自然的协调中完美融合
它就是
“世界现存最大古典皇家园林”
——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 正宫区
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
过渡地带
在承德 我们望见长城内外
南北胜迹 融合佳话
△避暑山庄 宫墙
探索古人
“妙造自然”的建筑智慧
走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生动画卷
△《万树园赐宴图》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创作
位于木兰秋狝必经之地
向东可连通东北
向北可沟通蒙古
向西北可联络蒙回各部
它在清代诸行宫中脱颖而出
△避暑山庄 热河泉
公元1703年
热河行宫得到了大规模建造
公元1711年
热河行宫被正式命名为
避暑山庄
园林之美:虽由人造 宛自天开
康熙皇帝关于“芝径云堤”的一首诗中
提及了选址山庄的缘由
“自然天成地就势 不待人力假虚设”
△避暑山庄 金山上帝阁
艺术化的水利工程
是避暑山庄湖区造园的重要手法
以水心榭为例
底部是八孔水闸
上部营造了亭榭
兼顾物用与美观
作为一组偏转轴线设计建筑
它巧妙连接了宫殿区与园林区
△避暑山庄 “乾隆三十六景”之水心榭
清康熙与乾隆
将我国南秀北雄之胜景
融于一园之中
合称“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体现了“园林文化”与“和文化”的结合
建筑之全:兼收并蓄 遐迩同风
避暑山庄四面山峰上
有12座风格各异却相得益彰的建筑
融汇了多民族建筑风格
见证了多民族文化的和合共生
△普陀宗乘之庙
寺庙建筑群以山庄为中心
形成拱卫之势
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殿堂文物
是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实证
△普宁寺
普宁寺
位于避暑山庄北侧
前半部分采用轴线式布局
后半部分以大乘之阁为圆心
主要采用中心式布局
整体采用“前汉后藏”布局形式
是外八庙中的“空间融合典范”
礼乐之合:
严谨交织自由的空间布局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梁思成
△避暑山庄 烟雨楼
烟雨楼
位于青莲岛上
经由一条偏转曲桥与陆地连接
细雨氤氲之时
登楼远眺 水天一色
△避暑山庄 澹泊敬诚殿
澹泊敬诚殿
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
改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
在功能上对标紫禁城的太和殿
布局规整 装饰古朴
它曾见证土尔扈特部的万里东归
迎接六世班禅从远方而来
是清代许多来访与朝拜的会面地
△避暑山庄 湖区
在避暑山庄
规整对称的建筑与自由布局的山水景观
协调共存
这两种空间的结合正代表着
中国传统文化中
“礼”与“乐”的融合
关于“融合”的意义
于百年流转中
逐渐凝固在建筑的造型与色彩里
在此处
望长城内外风华
感民族和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