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46.88%”,山东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及时雨”
11月4日,山东省能源局消息,10月下旬,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10642.6万千瓦,历史性首次超过煤电,成为全省第一大电源类型。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山东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46.9%、煤电占46.88%、储能占2.63%、天然气占0.57%、余热余能及其他占3.02%,能源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山东省‘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得到标志性扭转。
“46.9%>46.88%”,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这是一场“及时雨”。长期以来,因为山东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山东是全国重点产煤省份之一,含煤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形成了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最高时山东煤电占比曾经高达80%。但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挖一吨少一吨。
根据2024年7月5日山东省能源局公告2024年第5号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山东省有依法生产建设煤矿84处,产能规模12163万吨/年。其中,建设煤矿2处,建设规模225万吨/年;生产煤矿82处,登记生产能力11938万吨/年。登记生产能力11938万吨/年和山东省2018年公布的累计煤炭产量12169.4万吨相比,已经呈下降趋势。
煤炭资源减少对煤电形成了重要制约,但降低煤电占比要“步步为营”。面对现实,山东能源发展尊重历史的延续性,率先“走出去”,解决火电所需的煤炭资源缺口。山东依靠长期采掘形成的技术装备优势和人才优势,努力到省外和海外开拓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煤炭企业在外建成宁蒙、晋陕、云贵、新疆和澳大利亚五大能源供应基地,生产、在建煤矿产能达1.92亿吨。
到省外、海外开拓市场,会造成煤炭运输成本上升,终究不是长远之计。面对煤炭资源可能形成的长期制约,加快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降低对煤电的依赖是根本。在转型期间,山东抓住了两个历史性机遇。2018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试验区;2022年8月,《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再次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
在某种程度上,今天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这场“及时雨”的来临,是新旧动能转换要求下的必然,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带来的回报。
在新旧动能转换和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进程中,山东上下齐心,强化能源保障建设,山东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驶入快车道。能源转型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陆上和海上并重,加快大型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项目建设,稳妥推动海上风电开发,能源实现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山东规划建设了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鲁北风光储输一体化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十四五”以来,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以年均25.2%的速度增长,装机规模和发电量三年实现“双翻番”。目前,山东的光伏、生物质、风电装机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五位。
煤不再是山东供电的第一“依靠”,但46.88%的煤电占比在山东的能源结构中依然十分重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转型升级工作加快进行,煤电从经济社会的主体能源转变为稳定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应对新能源波动的“调节器”。
在经济学上,“不把所有的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是一个常规动作,能起到避险作用。能源建设也是如此,“山东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46.9%、煤电占46.88%、储能占2.63%、天然气占0.57%、余热余能及其他占3.02%”,意味着山东能源供应的多样化,而多样化意味着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增强,这是山东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