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年多以来,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理论阐发不断深化。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这标志着,围绕着更高的目标与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性质与定位问题
在业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继续推向深入,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意见》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已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有效开展明确了方向。更进一步,就应当解决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性质与定位问题。
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同志关于“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的重要讲话,对正确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性质与定位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指导。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同志的上述重要论述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为目标,以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为途径,而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就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广泛的理论及实践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正是从广泛的认同基础中来。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认同教育,要以巩固并不断扩大认同基础为目标,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施重点
“认同”是指个人对群体和国家的心理归属感以由此而生发的强烈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认同教育加以深入推进,就应当着重从增强人们的心理归属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上下功夫。
首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个人对群体和国家的心理归属感,从根本上来源于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与坚守,反之,一个不知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何物的人,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精神上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很难对自己的民族与国家产生深刻的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命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认同教育,首先应当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之中,充分汲取思想营养、获得精神力量,才能赋予二十四个字的核心价值观文字表述以丰富而饱满的历史人文内蕴,使之从抽象走向具体鲜活,从文化建设的纲领走向人们塑造和完善精神世界、深刻认识和把握人生的现实需要。这样,核心价值观就能在人们心中逐步“生根”、内化,并形成广泛的心理共识和行动指南,教育的实效性就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和充分体现。
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应注重对人们主体意识的培养,强化广大社会公众的主人翁意识。现代社会,人们的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社会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民主参政议政、监督政治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意识及相应的能力。所以,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与提升人们社会参与水平和政治参与水平有机地融合起来,在人们对社会建设问题、民主建设问题的普遍关注中,有效提升其参与水平,增强与政府、社会的协同互动。通过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人们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行动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共同理想追求高度地统一起来,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主体地位不断获得提升的过程中,更加自觉地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应注重人们责任意识的强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能否顺利实现这一阶段的发展目标,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前途命运,能否走好这关键的一步,也直接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责任意识的强弱。当代中国人民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为爱国意识和强国意识。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爱国传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同时又引导人们理性爱国、正确表达爱国热情。进一步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人们把爱国之情与强国之志高度地统一起来,并将爱国主义的热情最终落实为维护国家平安稳定、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的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