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友善”需健全善行义举保护机制
记者街采:你理解的“友善”是什么?
受访者:北京某电子商务公司销售 王琦
地点:北京地铁一号线列车上
回答:友善应该就是那种可以让别人不设防的气场吧。
受访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宋楠
地点: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
回答:我认为友善更多的是对朋友同学师长的友善。深层内涵是,深入了解别人,走进别人的内心,看对方的内心有什么困惑。
受访者:北京市民 吴工
地点:北京地铁六号线列车上
回答:友善其实也是一个大的社会环境。现在很多人认为,不侵犯别人就是友善了,其实友善应该是在不侵犯的基础上对别人好。比如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有人想友善,又担心被讹,就不敢友善了。
“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这首流行多年的歌,虽然是唱给濒危野生大熊猫的,但也适合用来比喻人与人的关系,说明友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提炼,“友善”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作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友善”是门槛最低的道德,但同时又是境界最高的修养。在市场经济运转过程之中,竞争压力不可避免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无疑能为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良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价值基础。
友善是什么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本质上是指友好善良的公民伦理关系和公民秩序,在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友,相佑也’,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论,倡扬‘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论,将‘民胞物与’视为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在此基础上,古人还发展出了丰富的道德实践功夫,包括‘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的忠恕论,‘责友以善’‘以友辅仁’的友善观。”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沈壮海教授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友善”的丰富理解。
沈壮海告诉记者,古往今来,如何以友好和善的方式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一直是优秀的道德文化所致力解答的重要问题。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沈壮海受邀讲解,并谈了他的意见和建议。
他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友善,是人们对他人所持有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和关怀。这种友善不应是利己主义者建立在自我利益基础之上的,而应是满怀真诚的人在毫不掺杂个人利益考量的情况下对他人的友好相待、无私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