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你理解的“公正”是什么?
受访者:广东省汕头市古溪村村民 李楚忠
回答:国家法律应该切实保障农民权利,让违法卖地者受到法律惩处,这就是我们村民最希望看到的身边的公正。
受访者:河南省郑州市铁路局焦作北站工人 丹永安
回答:人民法官实事求是地正确下判,就是我认为的公正。
受访者:福建省永安市公务员 张 成
回答:个别干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偏私、不公正行为,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以“公正”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社会 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行为,显然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公平竞争、形成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体现中华民族价值观的传统民族精神,曾经在华夏文明史上闪烁着令世人瞩目的光彩,其中,追求公平正义的尚“公”重“义”精神无疑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更高层次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公”、“义”,与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具有显著的差异。
春日晴朗的上午,《法制日报》记者走进中央党校,来到东配楼三层研究室的一间办公室里,倾听研究员辛鸣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所包含的深刻涵义。
“公正”是什么
“公正”可以理解为“公平正义”的简称。“公”是“公共、平等”,大家都处于这个社会,我们所有个体的权利甚至包括结果都应该是大体差不多的。正义就是有一个公平的规则,有一个符合公理的规则,有一个大家都能认同、能接受的规则
采访前,记者查询“公正”一词时看到多种解释与论述,人们多将“公正”与“公平”以及“公平正义”放在一起论述。
“我倾向于把‘公正’理解为‘公平正义’的简称。”辛鸣首先对相关词语进行了释义:“公”是什么呢?“公共、平等”,有社会就有公共的要求,而平等则是公共赖以存在的基础。大家都处于这个社会,我们所有个体的权利甚至包括结果都应该是同样的,或者至少应该是大体差不多的,这才是公平的“平”。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一样,也不可能所有个体的利益都没有差别。
据辛鸣介绍,理论上是这样认识的:差别的产生应当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也就是我比你差一点,是因为我没有你努力,没有你刻苦,我的资质比你差一些,所以我的社会状况比你差一点。这个差一点差在哪儿?差在基本的框架之内。这个框架就叫做公理,即大家都认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