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习近平同志非常明确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相连,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精辟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可能凭空而来,也不应该完全是舶来品,只有根深方能枝繁叶茂,只有基于我们的文化本真,方可持续开拓致远。这一理论见解既体现出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又联系实际,实实在在地接上了中华文化的地气。因此,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源。从子曰诗云明处理之道,从志士仁人学民族大义,从家风家训懂立身之要,从孔子倡导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才主义以及提倡个人修身养性方面人的内心的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岳飞的精忠报国,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一不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文化精髓,是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西藏历史文化的精华中,包含不少很好的价值观念。比如,松赞干布时期制定的《十六净法》有“报父母恩,敬重有德,运虑高瞻,饮食有节,不听邪说,自持主见,担当重任,宽宏大度”,《礼仪问答写卷》有为人之道的10个道德规范与做人的标准,《萨迦格言》则有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诚实守信、尊老敬贤的道德规范,以及《格萨尔王传》和藏医学中的伦理思想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不失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藏民族身上的具体体现,是仍可汲取丰富营养的精神文明遗产。
倡导基本道德规范是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除了强调上述基本规范外,还有许多丰富的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为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尤其是为塑造良好社会风尚指明了大方向。为塑造良好社会风尚,要牢固树立和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认识、评价和态度,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所以,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树立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者为西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