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夏宾)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25日在北京表示,“十三五”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未来10至20年中国经济走向公平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全面小康任务在即、增速换挡提上议程、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当前中国已行至一个经济转型的历史节点。在迟福林看来,“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将助力中国转型发展。他当天出席《转型闯关——“十三五”:结构性改革历史挑战》新书发布会时指出,现今中国面临四大最紧迫改革。
第一,服务业市场开放。迟福林认为,中国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是市场化改革的“突出短板”,一旦开放则会变为“最大红利”,将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的巨大潜力。
第二,户籍人口城镇化。迟福林指出,这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与中国产业结构变革进程、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国际平均发展水平相适应,至2020年应达到50%左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宋晓梧直言:“以前的城镇化是造就了2.7亿农民工,下一个城镇化就是要让2.7亿农民工市民化。”
第三,在去产能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一些国有企业由于预算软约束,在政府、银行的扶持下,即使亏损多年也很难退出市场。”迟福林认为,去产能的主要挑战在于国有企业。
第四,破题政府监管转型。2016年开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150多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审批事项,加上2015年已取消的62项,中国政府已完成去年两会时许下的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00项的“军令状”。
迟福林强调,简政放权初见效果,但仍有领域可以突破、创新。“比如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借鉴国际商事制度经验,全面实施企业自主登记制度等。
面对上述四大“最紧迫”的结构性改革,迟福林指出其背后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改革背后的利益关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