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6年第四届核安全峰会的临近,核安全问题再度受到广泛关注。数据显示,世界现存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核材料数目庞大,这些材料足以制造出超过十万枚核炸弹。加之近年来核能的迅速发展,核材料与核设施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之下,核安全峰会应运而生。自2010年首届核安全峰会召开至今,已成为国际安全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支持联合国决议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作用,严格履行自身承担的国际义务,参与并执行相关国际核安全合作项目,在核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自身核安全能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参与核安全峰会活动是中国支持建立全球核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支持和参与打击核恐怖主义努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在核安全峰会上首次提出的“核安全观”,对深入推进国际核安全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当前,全球核电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核电的发展备受瞩目。中国已将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核电出海步伐明显加快。发展核电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国际上称为三个S和一个W,即:Security(核安保)、Safety(核能安全)、Safeguards(核保障)、Waste(核废料处理)。妥善处理好核能利用与上述四者的关系,是助推核电“走出去”的关键。中国正用实际行动为全球核安全治理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切实履行核大国责任,支持核不扩散
鉴于核扩散的严重危害性,在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第1540号、第1887号等决议,呼吁各国致力于推动防扩散与核裁军,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消除核武器创造条件。中国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坚决反对核武器扩散,中国积极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切实加强核安全。
此外,中国积极制定有关政策和采取有关措施,对核出口、核两用品以及相关技术出口实行严格管控和管理。与30个国家签订双边核能合作协定的同时,就承担的核材料保护和防扩散义务作出了明确的承诺,为中国核电技术的未来出口铺平道路。中国有可能成为这个战略产业的主角。
二、加强核安保能力建设,提升核安保水平
中国严格按照国际最新标准开展新建核设施的核安保系统建设,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原有核设施的核安保系统改造,大幅提升了核安保技术水平和防范能力。中国核安保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核安保条例》已完成草案编制并上报国务院审议。
中国设立独立的核安保管理部门,成立了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强化核安保监管,扎实推进核安保工作的机制化。2016年3月18日,中美核安保示范中心于北京房山区建成,将成为亚太地区核安保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该中心将在核材料管制、核进出口管理以及核安保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为中国核电技术“走出去”注入强心剂。
三、强化核能安全应对措施,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中国在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厂址所在地的社情,根据设计基准威胁的威胁要素、保护目标和实物保护系统的响应能力,确定设计方案。确保了核电站实物保护系统的有效性,最大限度的从源头降低核事故发生概率。2016年1月,中国发布《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完善了中国在核应急法律法规标准、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设。
中国将组建一支300余人的国家核应急救援队,承担复杂条件下重特大核事故突击抢险和紧急处置任务,并参与国际核应急救援行动。经强化的核能安全应对措施,将有效消除中国核电技术引入国在核安全方面的顾虑。
四,提升乏燃料贮运能力,妥善解决放射性废物处理
中国严格履行《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的各项义务,加强国内乏燃料及放射性废物管理,确保核能安全、可靠、健康发展。目前,中国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都暂存在核电厂自建的硼水池中,每个硼水池足以储存核电站10年运行所产生的乏燃料。最后这些乏燃料将转运到全国统一的放射性核废物处置库。
2013年,中核集团与阿海珐签署了一项大型商业后处理项目合作意向书。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年800吨乏燃料后处理能力,有利于提高铀资源利用率、减少核废物量和保护环境。中国将积极研究提升乏燃料贮运能力,大力推进乏燃料后处理、快堆及MOX(铀钚混合氧化物)燃料制造等产业和技术发展,妥善解决放射性废物处理设置问题,为中国核电出口解决“后顾之忧”。
核安全是核能及核技术持续发展的首要保障,当前,全球核电复苏,核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此背景下,确保核安全尤为重要。中国正在积极快速地发展核电,保证中国核电安全、稳妥和有序地发展,既可以起到打消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核电疑虑的作用,又能为助力中国核电“走出去”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中国应从整体国家核安全观出发,统筹考虑,争取在全球核安全领域相关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以致力于维护全球核安全为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纲,全力助推中国核电“走出去”。(张佳琦 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