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位于天水围的香港湿地公园和身后的天水围公共屋邨(5月22日摄)。“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下了一场大雨。回归之后的天水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55岁的天水围居民陈志展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说起天水围周边的丫髻山、龙园、湿地公园,他如数家珍。作为香港第三代新市镇,天水围曲折的发展路径和其回归以来20年的变迁很有代表性。新华社记者近日三次走进天水围,搭轻铁、进街市,采访扎根当地20余年的区议员,入户访问当地老住户,亲身感受天水围的生活质感。新华社记者刘昀摄
陈志棠向记者展示他的太极拳服装(5月24日摄)。新华社发(王玺摄)
在香港新界天水围,市民搭乘天水围环线轻轨出行(2016年5月31日摄)。新华社发(王申摄)
这是位于天水围的香港湿地公园和身后的天水围公共屋邨(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昀摄
这是6月6日拍摄的香港天水围公共屋邨。新华社记者吕小炜摄
在香港新界天水围医院,医护人员进行急诊服务演练(3月6日摄)。新华社发(王申摄)
陈志棠夫妇向记者展示当年的结婚照片(5月24日摄)。新华社发(王玺摄)
人们在香港天水围北一个公共屋邨社区内休闲(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三名老人在香港天水围北一个公共屋邨的社区活动中心玩牌(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秦晴摄
这是6月6日拍摄的香港天水围公共屋邨。新华社记者吕小炜摄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业务范围 | 本网招聘 | 站点地图 | 版权声明 | 员工查询
新闻热线:0531-67753777 投稿邮箱:news@sdnews.com.cn
新闻许可:37120170003 出版物经营许可:新出发P223W22号 电信许可:鲁B2-20090035 ICP:鲁ICP备09023214号
主办: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Copyright © 1997-2019 SD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