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2017专题 > 喜迎十九大 >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 正文

倾情呵护可可西里这片净土

2017-10-16 19:21 来源:经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经济日报近日推出“砥砺奋进的5年·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专栏,展现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实践。

  今天推出第二篇↓↓

  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青海各级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环保工作者以及广大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经过艰苦努力,保护住了自然环境、保护住了野生动物,也提升了群众的生活水平,用实际行动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写下了生动注脚。

  可可西里,一片有着无尽传说的神秘净土,一个见证生命与信仰的美丽圣地。曾经,一部电影让人们知道了这片广袤苍凉的土地,藏羚羊惨遭疯狂捕杀的场景令观影者痛心落泪。10多年过去了,人们一直挂心的是,可可西里的藏羚羊还好吗?

   

  8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一群藏羚羊在悠然吃草。由于近年来对可可西里的保护,这里的藏羚羊由2万多只恢复到6万多只。 经济日报记者 高兴贵摄

  波兰当地时间2017年7月7日15时13分,在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消息传来,索南达杰保护站沸腾了,“野牦牛队”的老队员们落泪了……可可西里的藏羚羊想必也感受到了来自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在青藏高原上尽情地撒着欢儿,精灵一般的它们知道,美丽的家园已经恢复了宁静祥和,再也不用害怕黑洞洞的枪口。

  可可西里申遗是一场时间和速度的比赛,成功的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汗水和付出。人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可可西里的保护工作自此迎来新的起点。

  这是以申遗为契机的生态保护之战

  可可西里从申报世界遗产到成功列入名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申遗的过程也是一次全面认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重要性,从而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及法治机制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地保护这片风光壮美但生态脆弱的高原热土,2014年10月,《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实施,可可西里申遗工作全面启动。

   

  在青海采访,常常看到这样的标语牌。经济日报记者 陈学慧摄

  最是好风凭借力。可可西里开创了我国遗产申报时间最短的先例,其成功离不开频频劲吹的“东风”。

  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了青海在全国甚至全球生态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工作被提升到保护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高度。

  中外科学家通力合作,通过多次走访调查,收集申报地第一手基础资料,为准确评价遗产价值而不懈努力。2015年5月至8月,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和后勤保障人员连续3次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对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和缓冲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环境因素开展调查;2015年10月底,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专家赴可可西里实地考察,指导把关。调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对申报文本及附件进行了严格审核、认真修改和校对排版,编制完成了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地图等约50万字的申报材料。

   

  可可西里公路旁的羊群。经济日报记者 周明阳摄

  同时,对生态保护法治建设的探索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各方配合完成了《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起草及意见征求工作,并于2016年9月23日正式颁布。条例的颁布实施,既向世界遗产组织表明了中国保护遗产的决心,也为可可西里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奠定了法制基础。

  山水林草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可可西里申遗工作准备期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逐步落地。2016年3月5日,《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印发,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遗产提名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委会(管理处)同步成立,对可可西里的保护纳入了新的管理框架。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湘国说,在近3年的申遗过程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申遗办以及各级地方政府联合努力,积极主动做好可可西里遗产提名地保护巡查、制度建设、保护站建设、保护队伍建设及社区参与、资源调查后勤保障等申遗工作,“我们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全力保障申遗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最终摘取了这一金字塔尖的荣誉。”

   

  海拔接近4600米的不冻泉保护站。经济日报记者 陈学慧摄

  2017年上半年,IUCN对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出具了专家技术评估报告,对这片神秘的土地在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突出的普遍价值和世界自然遗产完整性、保护、管理要求,给出了极高评价。评估报告认为,青海可可西里提名遗产地是世界上最大、最年轻的高原的一部分,拥有非凡的自然美景,其美丽超出人类想象,在所有方面都让人叹为观止。这份评估报告成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表决的技术支撑和重要依据。

  这曾是带着血泪的艰苦保护之路

  可可西里自然环境独特,是高寒荒漠生态系统和高原湿地生态有机结合的区域,保持着完整的原始生态系统。20世纪90年代初期,可可西里遭到一场空前的劫难。一切都要从一条充满罪恶的沙图什披肩说起。

  沙图什的发音来自于波斯语,意为“羊绒之王”。用藏羚羊绒织成的沙图什披肩十分轻巧,重量仅百克左右,可以穿过戒指,所以又叫“指环披肩”。20世纪80年代末,沙图什披肩被非法走私及出售到欧美一些国家,价格极其昂贵,一条可以卖到数万美元。

  巨大的利益给藏羚羊带来了灭顶之灾,偷猎者对藏羚羊进行了疯狂的杀戮。这种灭绝性的猎杀使藏羚羊的数量剧减到不足2万只,几近灭绝。

  为了保护藏羚羊,人们与盗猎分子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91年,玉树州在可可西里毗邻的曲麻莱县和治多县成立西部工作委员会,正式全面启动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治多县常务副县长、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治多管理处专职副主任才仁闹布回忆,1994年,时任治多县委副书记兼西部工委书记的杰桑·索南达杰在一次与盗猎分子的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40岁。

   

  索南达杰保护站。经济日报记者 陈学慧摄

  “索南达杰”成了可可西里环保卫士的榜样和代名词。在昆仑山口、在治多县城……不少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索南达杰的塑像,还有以索南达杰命名的保护站、生态保护小分队等。因为有了越来越多的索南达杰式的“环保卫士”,可可西里不再是偷猎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自由区。

  1996年,可可西里被列为省级保护区,1997年成立保护机构,同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工作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此后,保护人员开展了450多次巡山行动,破获各类案件100多起,收缴子弹3万多发。

   

  在可可西里地区,有不少群众自发组成的环卫队,这是8月6日,曲麻莱县的一个环卫队在集结。经济日报记者 陈学慧摄

  所有的付出没有白费。盗猎藏羚羊案件逐年下降,从2006年以后在可可西里再没有听到盗猎的枪声,藏羚羊种群得到了拯救和恢复。监测统计显示,2016年,可可西里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已达6万多只,藏野驴和雪豹等珍稀濒危物种数量也明显增加。“如今,盗猎现象在可可西里已经彻底杜绝了,成群的野生动物在高原上自由地生活。”才仁闹布说。

  现在,驱车行驶在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藏野驴、野牦牛、盘羊在高原上奔跑、跳跃。记者8月上旬在可可西里采访时,有幸看到了母藏羚羊带着年幼的小藏羚羊回迁、成群结队走在高原上的独特景观,十分震撼。

  在《中国日报》工作的美国人聂子瑞告诉记者,自2012年以来,自己已经4次来到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铺了路面的道路、现代化的房屋、学校的建筑,特别是通了电,给藏族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我很喜欢看野生动物,在这里可以看到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等,有一天晚上我甚至看见一只狼。这里的变化巨大,而且是可持续的。”聂子瑞说。

  这将是没有终点的严格保护之旅

  申遗成功的喜悦并不能代表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的一劳永逸,反而是开启了更加严格更加规范、永无终点的生态保护之旅。

  “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布周说。这位把青春献给可可西里、已不再年轻的环保卫士,对可可西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今后的生态保护工作有着更深的思考。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要更多地把高科技应用到保护工作中来,增强巡护执法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身着制服的生态管护员们。经济日报记者 周明阳摄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也表达了同样的愿望。他认为,要加快应用新的科技手段,以更加严格的标准对遗产地进行保护管理。应加快完善监测体系,合理布设监测站点,利用卫星图片比对、远程视频全天候监控、无人机的拍摄监测等相关技术,不断提高监测管理水平和效率。

  可可西里“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和典范”的承诺正在变为现实。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说,可可西里申遗的成功,将从更高的层面保护这片净土,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说,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们通过保护可以更好地享受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福利。

  申遗成功是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给人们带来极大的鼓舞。“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只是对遗产进行严格保护的起点,申遗成功并不简单意味着荣誉和政绩,更是一种长期的责任。青海可可西里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时刻严阵以待,不负使命和盛誉。”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尚少岩表示,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让全世界对地球的第三极有了新的认识,将更加吸引全球的目光。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可可西里将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经济日报评论员:

  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具有世界意义

  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瑰宝。

  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的过程是相当艰辛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偷猎屡禁不止,到现在的零杀戮、零开采;从藏羚羊濒临灭绝,到种群日益壮大开始自然迁徙,再到雪豹、野牦牛、野驴等频频出现,这背后,是一个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索南达杰”式环保卫士的艰辛努力,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管护员,从一级级管理处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科技工作者的倾情付出,是从法治到政策、机制,以及人的环保意识等整个生态链的梳理和重构。

  申遗成功将本就名声在外的可可西里再次推上了国际舞台,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使得中国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种种付出,更加具有全球意义。

  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让稀有的生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再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贡献。地处世界第三极入口处的可可西里国际名声很大,这片高原上孕育的神秘物种更是引来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可谓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其不停变化的地貌和生态系统,也为这片净土增添了神秘。当人们在担忧气候变暖时,也许可可西里的些微地理生态变化,就可能是一些信号。珍惜这里的生命,就是珍惜我们的星球。

  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是中国更好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展现负责任大国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可可西里的固有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大片的无人区、生活艰难的牧民、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不可避免的高原反应,以及盗采盗猎的丰厚利益等,都使得可可西里的生态保护称得上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没有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坚定信念,就很难有一抓到底的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上升为行动指导,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基本国策,可可西里的申遗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可可西里的申遗行动也迎来了极大的动力和支持。法律法规先行、机构调整到位、扶贫政策跟进、真金白银投入,可可西里的小动物多起来了,牧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能在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下实现恢复增长,同时充分支持牧民的权利,这真是一项奇迹,一项由中国创造的奇迹!

  当如今亲眼目睹成群的藏羚羊大摇大摆横穿公路,天人和谐的绝妙美景不仅当场秒杀一众镜头,更是带给人们无尽的回味和惊叹!这不正是生态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吗?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天蓝、地绿、水清。


初审编辑:李颖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
./W02017101669989768980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