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利 张 蓓
本报通讯员 许 静
5月22日,中国海洋大学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两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5月20日,由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等10所国内高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共同倡议建设的全球首个“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在中国计量大学成立。
4月10日,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教育厅汉语人才培训项目结业典礼在这里举行,为即将结业的65名留学生颁发结业证书。
3月1日,汤加王国国王图普六世访问我国期间,双方支持建立“聊城大学汤加学院”写入了两国政府签署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
……
山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近年来不断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化与上合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系牢人文纽带,厚植世代友好,结下了累累硕果。
用心用情,为上合“大家庭”培养青年人才
在山东高校校园里,经常会看到上合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山东大学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占到全部留学生的一半以上,为此学校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留学生“一带一路”研究机构——山东大学留学生“一带一路”研究会,“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山东大学硕博研究生留学生参加。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姑娘珍珠,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学习,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五年。“我喜欢青岛紧凑的生活节奏,喜欢这里的蓝天碧海,也喜欢中国人不畏困难、细致钻研的精神。”她说,之所以给自己取名“珍珠”,是因为自己的哈萨克斯坦名字翻译成中文就是珍珠的意思。“现在只要不是专业性那么强的中文,我都看得懂,跟同学们沟通交流也完全没问题。”珍珠自豪地说。虽然很迷恋青岛,但是珍珠今年六月毕业后很可能选择回国工作。她说,“在中国,我收获了很多东西。不管是中国的人文还是教育,我都想把它们带回去,带给我们国家的孩子们。”
山东中医药大学与马来西亚中医学院、马来西亚英迪大学、新加坡科艺中医药学院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学校和机构,保持着密切合作。最近,又与乌克兰国立体育运动大学、俄罗斯(莫斯科)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实践中心、俄罗斯斯莫利尼大学、波兰格但斯克TOMO中医学院等签订了10项合作协议及备忘录。
三年来,潍坊职业学院招收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的400多名留学生、交换生。学院充分发挥现代农林类专业优势,连续4年承担亚欧国家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培训、发展中国家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农机化管理培训项目,培训了62个国家和地区165名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积极参加合作平台建设,促进人文交流机制化常态化
由中央对外联络部牵头建立的“一带一路”智库联盟,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是该联盟的理事单位。山东大学还是“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的创始成员。该联盟由留学中国预科教育联盟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共同发起成立,目前有50余所高校和上百家企业参加,目的是整合校企资源,凝聚合力、搭建平台,共同培养国际化、本地化专业人才,帮助来华留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山东大学还加入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目前该联盟高校有100多所,涵盖了6大洲的23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领域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师交流、知识技术共享等。
中国海洋大学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联盟,拓展与东盟国家海洋和水产学科优势科教机构的合作,先后与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10余所科教机构建立合作。对接“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搭建中国与东盟水产教育领域的合作平台,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欧盟三方水产教育共同体,积极发挥区域教育和科研合作的引领作用。
我省高校还积极承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合作项目。2009年开始,国家开发银行委托山东大学承担海外高级金融人才汉语培训项目,项目学员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财政部、中央银行等部门。中国海洋大学积极承担了津巴布韦来华留学生委托培养、中印高级管理培训等培训项目。
夯实人文基础,让上合国家人民心与心贴得更近
顺应全球化、国际化大势,不断深化与上合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是开放办学的需要,更是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行动。
今年9月,第七届“中俄北极合作论坛”将在中国海洋大学举办。这个论坛,由中国海洋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合作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
5月22日,中国海洋大学总会计师王剑敏应邀率团访问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时,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Yagya教授回顾了2014年赴青岛参加中国海洋大学90年校庆的情景,“非常期待两校的合作能够产出更多的成果”。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聊城大学积极打造学科品牌和特色,创办了全国首家“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最近,又成立了“北冰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