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文化热”透视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题:地方两会“文化热”透视
新华社记者
从“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到“推动文化产业尽快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今年以来,在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全国各地共同的热词。而在关注程度空前提高的同时,如何避免“跃进式”、“指标化”发展文化,也成为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的重点。
地方两会:“‘文化味儿’更浓了”
细数今年各地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篇幅较之以往大幅增加。
北京、上海、内蒙古、陕西、甘肃、云南……多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单列出来,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等“传统重点”并列,作为今年地方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过去,文化发展往往作为教科文卫的一部分,并列在发展社会事业的内容之中。”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卢汉龙说,“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文化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反映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地方得到积极贯彻落实。”
篇幅长短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容。从今年地方两会透露的新信号来看,各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力度更大、措施更实、目标也更为明确。
北京市今年起设立文化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统筹100亿元支持文化发展;上海市提出,用好公益性演出扶持资金,在上海音乐厅、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剧场举办200场以上高质量公益性专场演出;陕西省计划以建设文化强省“八大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的投入。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路径规划。深化扩大开放,用好市场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和区域文化产业群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企业……一项项举措的背后,寄托着各地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的期望。
全国政协委员、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说:“文化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软实力,但从深层次看也是一种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当下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在“文化热”的大背景下,各地纷纷在两会上提出鼓舞人心的“地方精神”。从“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到“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价值取向,从“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人新形象到“树立高原情怀、提倡大山精神”的云南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地方两会的‘文化味儿’更浓了,也代表各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思路、新探索。”
遏制文化建设“虚火”需防三大隐忧
尽管热度空前,抓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也已成为地方共识,但今年地方两会上也有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在这股涌动的文化热潮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隐忧,文化发展繁荣切忌“虚火过旺”。
隐忧一:片面将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产业建设,忽视文化事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程惠芳说,现在一些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很高,在补贴文化企业方面“出手阔绰”,但在回报相对较少的公益文化投入方面则有些“斤斤计较”。
“文化产业毕竟不同于一般性的物质产业,不能只追求印数、票房、收视率、点击率以及上市。”程惠芳说,要把文化当成一种精神产品来发展,当成提升人文底蕴、国民精神、公民素质和地方档次的载体和平台。文化产业发展应该让文化唱主角,而不是利当头,钱字第一,让文化成了产业的点缀品,坐视文化日益消费化、空心化乃至低俗化。
隐忧二:用抓经济发展的传统思维来搞文化建设,形成文化“GDP”指标。
翻阅今年各地的发展规划,文化建设“一哄而上”的风险初现。有的地方提出“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要求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1年翻一番;有的地方动辄宣布要打造“十大文化产业示范园”,培育20家重点文化企业;各地广告产业园、音乐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出版创意产业园、动漫游戏产业园名目繁多,定位雷同,令人不得不担心出现新一轮的“产业过剩”。
湖南省长沙市政协委员、长沙市天心区知识产权局局长刘芳妍就为“遍地开花”的文化项目深为忧虑。她举例说,近年来,各地一窝蜂地上马动漫园区、影视基地和主题公园,我国目前已有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七成亏损,盈利的不过10%,造成了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隐忧三:文化建设过于强调硬件,投入不均衡问题突出。
采访中多位代表委员认为,人才丰沛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但是现在一些地方发展文化产业更重视“显绩”,每年对建成几座大剧院、音乐厅、图书馆、电影院有着明确要求,但对文化人才的投入则缺乏相应的政策和规划。造成各地出现越来越多可列为“标志性建筑”的文化设施,却很难诞生被公认为大师名家的文化人才。
“城乡差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表现在文化领域。现在文化惠民工程的确丰富了农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缺少‘文化人’的辅导,老百姓不知如何享受这一公益性文化。”山西省人大代表、陵川县文化局职员付慧芳认为,文化惠民工程不仅要把先进的文化硬件送下去,还要把“文化人”一同送下去。
正本清源 推动文化建设科学发展
为抑制“虚火过旺”,各地代表委员们纷纷开出“药方”,建议更加遵循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更加重视法制环境等长效机制建设,推动文化建设科学发展。
为避免文化园区的无序发展,山西省人大代表、广灵县委宣传部部长白洁建议,要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考虑文化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域,在产业布局上要构建完整产业链发展模式,在功能布局上要规划好功能区设置,同时协调好不同产业园区间的有机联动。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齐峰认为不能只是挂上企业的牌子,而应当“壳”和“核”一起转,使其真正成为股份制的公司,进行企业化运作,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人民群众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直接受益者,今年各地把发展文化产业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提出了“文化民生”的新理念。安徽省政协委员方成认为,今后要让老百姓在文化事业发展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例如通过提供“菜单式选项”,由老百姓通过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下一年的政府文化实事项目。
从“打基础、利长远”的角度出发,多位代表委员都强调了文化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振濂在其提交的《关于呼吁进一步推进文化立法的议案》中建议,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权保护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强立法,“若无法律护航,文化发展就无从谈起;但法律过粗,也形同无法。”(参与采写记者:季明、张晓松、璩静、黄海、张遥、谢樱、李建平)
- 地方两会释放2020年楼市信号:“稳”字当头 发力旧改2020-01-21
- 地方两会上,民生话题多(评论员观察)2019-01-26
- 2018年地方两会落幕 省级人大政府政协完成换届2018-02-02
- 聚焦省级地方两会:全国8位代省(市)长转正2018-02-01
- 地方两会晒2018民生清单 这些人的待遇要提高2018-01-30
- 2017省级地方两会今日全落幕 各地今年准备怎么干2017-02-24
- 地方两会关注民生热点:2017,这些领域将迎来改变2017-02-07
- 地方两会:至少11省立百万人口脱贫军令状2016-01-29
- 地方两会1月7日启幕 审查“十三五”规划纲要成重点2016-01-06
- 省级地方两会落幕:29省份67名省部级官员履新201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