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防“空心” 强实业——代表委员“把脉”中国实体经济

2012-03-02 15:18:28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欧美金融风暴中,中国凭借比较稳健的实体经济成为“蹒跚世界里的独特风景”。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实体经济”成为焦点之一——多个民主党派和众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将目光瞄准了“实体经济”,纷纷以提案、议案等形式,“把脉”实体经济,积极建言献策。

  高度警惕实体经济“空心化”潜在风险

  “想从银行贷款一点门儿都没有,而风险投资条件苛刻到根本就是‘无风险投资’,做实业、搞创新怎么这么难?要是创新都搞不成,实体经济怎么办?”   全国政协委员、鸿达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欣感触颇深。去年集团打算上马一个前景看好的疫苗新项目,险些因为1.5亿元启动资金难筹措而夭折。

  实体经济的困难,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两个多月来,从财政到税收,从服务到引导,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

  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中国崛起的基石,实体经济关系中国经济的根基和未来。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离弃实体经济的大有人在。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以举例子的方式发出了“谨防产业‘空心化’”的警告:

  “温州有个‘一家两制’的例子非常典型,丈夫做实业辛辛苦苦一年就赚几十万元,老婆炒房赚几千万元。今年那边的新动向是从炒房走向炒钱,做小额贷款公司赚大钱。”

  “空心化”就是旧产业失去,新产业还没有跟上来。这位经济学家说,温州出现的问题表面上是出在民间借贷上,问题的实质是出在实体经济上:当地以打火机为代表的初级制造业衰落,但新的实业还没有接替上来。

  经过深入调研,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全国工商联日前联合向政协大会提出了《强本固基维护实体经济坚实基础》的提案,呼吁要积极营造实业致富的市场环境,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中小企业生存困境,防范产业“空心化”潜在风险。

  实体经济要金融“输血”也要自身努力

  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对市场变化反应最为灵敏,是中国实体经济的“风向标”。近年来,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上升,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使实体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出口不景气,使许多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分析,东南沿海越来越难以像以前那样,以低工资招到大量工人。同时,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已经大不如以往,一批简单加工制造出口企业陷入困境。

  办实业难,融资成本飙升是突出原因。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丰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荣杰深有感触,集团下属一家食品企业去年销售10多亿元,利润才千把万元,“上一年利润还有5000多万元呢,重要原因就是银行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又上浮了30%。”

  实体经济利润“像刀片一样薄”,银行赚钱赚到“多得不好意思说”。李荣杰代表的感受,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扭曲。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经营回报低、风险大。”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刘迎霞分析,当前中小企业出现了成长性弱化、盈利能力弱化、转型升级能力弱化倾向。缓解中小企业的困难,眼下靠帮扶,长远靠升级。企业经营上了台阶,困难才会迎刃而解。

  “一定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否则就要犯历史性错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言之切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董事长闫竹冰委员建议,单纯依靠总量控制、适度微调的货币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多要靠金融改革来实现,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重要。

  对“民间借贷”宜疏不宜堵。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建议,允许民间资金发起设立股份制小型金融机构,使民间借贷浮出水面,加强金融竞争会使高利贷消失。

  放开准入、降低税负,力促实体经济发展升级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中央发展实体经济的方针已经确定。如何夯实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代表委员纷纷献计献策。

  “中国实体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以战略眼光,给予全方位的、强有力的支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中国实体经济亟待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应当综合运用改革和宏观调控等多种手段,破解难题,释放活力。

  “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合提案建议。

  “上面放、下面望、中间一个顶门杠”——中小企业集中在产业链下游激烈竞争,而能源、交通、电信等上游垄断行业利润丰厚,“玻璃门”尚在的现象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两会前夕,发展改革委召开由45个部门参加的会议,倒排时间表,确保上半年出台鼓励民间投资实施细则。

  “垄断行业收益很高,打破利益格局需要下很大决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对此寄予厚望。

  纺织业起家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在实体经济领域“摸爬滚打”25年,最突出的感觉就是“税负太重”,最想说的话是“减税就是最大的支持”。

  刘迎霞委员建言,中央150亿元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应重点支持技术改造等转型升级。同时,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等符合政策的中小企业大力度、长期性减税。

  实体经济现在是、未来依然是中国经济的脊梁。王一鸣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外需深度调整的新阶段,但远未达到靠虚拟经济拉动的阶段,发展前景取决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欧洲一片萧条中,德国经济因先进制造业而傲然屹立,值得借鉴。

  “当前形势下企业面临三条路:一个是向上走,转型升级;一个是向外走,海外拓展;三是向下走,被淘汰。”辜胜阻代表的话发人深省。 新华社记者刘铮、顾瑞珍、赵晓辉

责任编辑: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