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儿童节,我的礼物是“妈妈”
新华社沈阳5月31日电 题:这个儿童节,我的礼物是“妈妈”
新华社记者 彭卓、王莹
夏初,沈阳,午夜。
27个月大的杨悦芯,在胡桃木色的儿童床里睡得香甜。
手臂上,轻柔的几下抚摸,杨悦芯从梦中醒来。懵懂睁开眼看见,弯腰立于床前的,是阔别一年之久的妈妈。
“宝贝,我是妈妈。我回来了。”
“妈妈。”
“哎。”
瞬间泪奔的周姝,回身紧紧抓住丈夫手肘。“听到了吗?她叫我妈妈。她还认识我。”
这声“妈妈”迟到了多久,周姝就在非洲马里期盼了多久。
5月18日下午,由原沈阳军区总医院抽组的维和医疗队第一梯队40名成员,抵达长春龙嘉机场,安全返回祖国,圆满完成在马里的一年维和任务。
“宝贝,请原谅妈妈的缺席”
日历翻回一年前。
一万三千公里外,西非大陆,撒哈拉沙漠南缘。医疗分队放射诊断科技师周姝与她的69名维和医疗队战友,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生死别离。
2016年5月31日,中国第四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抵达非洲马里的第5天,震惊中外的“5·31”恐怖爆炸案发生:恐怖分子驾驶炸弹汽车,撞向中国维和部队所在的营地。
37秒,人间炼狱。
威力巨大的炸弹,将3米高的工兵沙箱震入地下,营区供水、供电系统全部被摧毁,大部分营房、装备瞬间损毁,四处瓦砾。
就在这次爆炸中,与周姝乘坐同一趟航班抵达马里的中国维和工兵分队上士申亮亮不幸牺牲,另有5名中国维和军人负伤。一时间,区域局势风云变幻:中国维和分队所在的东战区,已不再“相对安全”,成为恐怖分子的重要目标。
“有点发懵,原来死亡真的就在眼前。”回忆当时的情景,周姝心有余悸。
持枪扫射、路边炸弹、藏匿地雷……马里这个国度,是联合国官员口中“最危险的任务区”,“平均1.5天发生一起恐怖袭击”。一年中,医疗队因恐怖袭击,躲进掩体30余次;听到爆炸声、枪声立刻卧倒,几乎成为习惯性动作;每天头顶战机轰鸣,“一年把一辈子的飞机都看完了”。
随之伴生的,还有对家人的牵挂、愧疚。每逢死亡靠近,思念愈抵峰值,几近溃坝。
“‘5·31’那段时间,我们医疗队一直连轴忙。直到很久之后,我才反应过来——完了,我闺女的第一个儿童节,就这么错过了……”
“亲爱的宝贝,请原谅妈妈的缺席。”叹了口气,周姝眼眶微微发红。
对周姝来说,“缺席”的又何止一个儿童节:女儿第一次开口叫“妈妈”、外祖父因病去世、母亲结肠癌术后化疗……这些横亘生死、“里程碑”般的时间点,成为永远的遗憾。
穿上军装,戴上天蓝色贝雷帽,他们是妙手仁心的中国“蓝盔”,为36个国家、6200余名联合国驻马里加奥战区维和官兵提供医疗保障,守护生命的希冀与尊严。换上便装,他们也是“父母的儿女”“儿女的爸妈”,是渴望陪伴孩子成长的普通人。
一载春秋,冬复夏至。陌上花开,妈妈归来。
回到家,周姝看到女儿长高了一大截,肉乎乎的小脚丫踢踏着自己的高跟鞋,小企鹅般手舞足蹈,“要妈妈抱”。一瞬间,她心中有说不出的愧疚酸涩,有被塞满的为母骄傲,还有几乎溢出的爱与感伤。
夕阳正好,余晖温润。
小区花园,周姝曲着身子,半蹲在红金鱼形状的小秋千旁,双臂前伸,护着宝贝女儿“荡高高”。穿着粉红色卡通衣裙的小宝贝,摇晃着小腿,蹬得起劲,笑眼如星,洒下“咯咯咯”的稚童银铃。
在这个儿童节,“妈妈”这个词,终于有了体温。
拉着宝贝肥嘟嘟的小手,周姝亲了又亲,抱了又抱。“妈妈保证,今后每一个儿童节,都陪在你身边,好吗?”
“妈妈,我真的想死你了。”
星辰回转,4个月前。
8岁的尚靖萌,将两只毛绒兔紧紧抱在怀中,白皙的小脸贴着兔子的长耳朵。
“这是我最喜欢的玩具,每天晚上睡觉都抱着它。”
这个小女孩,是一位“留守儿童”。
“留守”的这一年,除了偶尔看到从马里发来的视频,她看不到身为维和医生妈妈李娜的身影。
马里条件极差的网络信号,成为母女俩沟通的巨大屏障。将随身WiFi装进急救包,挂在木棍顶端、高高举过头顶,满营地溜达找信号……在那方107米宽、109米长的维和营地,工作之余,医务人员经常“幽灵般”晃荡,直至当地凌晨3点,只为能连上线与家人视频几分钟。
时断时续的信号、几乎卡成定格照片的画面、家人尝试七八十次才“发送成功”的小视频,是难得的“礼物”,在无数个难眠深夜,慰藉着李娜和战友们的刻骨思念。
“它们都是妈妈给我买的。”视频连线断开,坐在儿童床边,尚靖萌眯着亮晶晶的圆眼睛,把一大一小两只兔子搂得更紧。
“以前都是妈妈抱我睡觉。妈妈不在身边,我就抱小兔子睡。”
“如果太想妈妈,就抱大兔子睡。”
沉默片刻,女孩低声啜语。
而远在马里的妈妈李娜却常常“顾不上想”。接连的恐怖袭击,络绎不绝的伤病员,对当地百姓的人道主义救治,让她总是鏖战不停。
在动辄飙升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身为特诊科医生的李娜和她的战友们,已习惯穿防弹衣、戴头盔作业,冒着感染梅毒、艾滋病等疾病的危险,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友国军医不禁赞叹:“把伤病员送到中国维和二级医院,是最好的选择。”
一年中,零误诊、零漏诊的李娜,被夸是“军中花木兰”;她所在的维和医疗分队,被“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授予“司令官嘉奖”,那也是中国维和分队获得的最高荣誉。除了救治伤痛,医疗分队还为别国维和人员开设“汉语桥”公益课程,在“联合国营”传播中华文化的魅力……
只是,在母女亲缘前,再多的艰辛与荣耀,也褪去了光芒。军功章上,有丈夫的一半,更有对孩子的愧疚印记。
372个日夜的枕边陪伴后,两只玩具兔子终于“下岗”。
妈妈回来了!
脱下军装,散开头发,换上牛仔裤、灰色棒球衫,李娜迫不及待地赶到校门口接女儿放学,“能在一起的时间,一刻都不想错过。”
“妈妈!”
如雪地中撒欢的野兔,刚放学的尚靖萌冲出校门,一头扎进妈妈的怀中,兴奋地一遍遍高喊:“妈妈来接我放学啦,太高兴了。真的想死你了。”
“宝贝,妈妈带你去北京玩。车票都买好了。”搂着心肝宝贝的小肩膀,李娜与女儿兴奋地谋划着“儿童节”行程:先逛历史博物馆,再吃意式西餐,还要去动物园看大熊猫……
夜幕降临。“女儿一定要我抱才肯睡。”怀中女儿睡得香甜,李娜两眼爱意满满。
“妈妈回来,就是最好的礼物”
“倒数第52天,气温43摄氏度。”
“9周岁你的生日,我在集训。10岁你的生日,我人在马里。童年时光里,我竟错过了你成长的两个节点……”
这是医疗分队放射诊断科主管技师张兵,2017年3月17日在马里写下的日记。
临走之前,张兵与女儿白文钰约定:一年里妈妈与女儿各写100篇日记,回来交换阅读,分享这一年阅历与时光。
“我时而安静,又时而喜乐的小宝贝,这一年,我们彼此用另一种方式陪伴。”
翻开日记,出任务、晚点名、接诊病人等维和点滴历历在目。除此之外,张兵还总结了“英语学习心得”“气质培养手册”“电影观后感言”,想回家后与女儿分享。
张兵更想分享的,是第四批中国赴马里维和医疗队耀眼的成绩: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中,70名来自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和解放军463医院的医务人员,累计飞行8.5万公里,接送了180多人次的伤员;接收门急诊4100余人次;从死神手中抢救了近190人次伤员,抢救成功率100%,被誉为“维和军人的守护神”。
点开白文钰的微信朋友圈,封面照片是一身戎装的妈妈与友国维和军人的合影。“女儿是为我骄傲的。”
鲜虾剁泥、搅拌蛋清,配一把小青菜汆个丸子汤;小米洗净,卧个蛋黄做成稠米粥……体检合格、归国回家的张兵,顾不上倒时差,第二天起了个大早,给全家做了一顿“很正式的早餐”。
“女儿平时吃饭费劲儿。今天早上喝了一碗半汤,又吃了满满一大碗粥,特给我面子。”边收拾碗筷,张兵边盘算着,“晚上煎个牛排,给全家补补油水。”
“我走这一年,女儿全靠我妈和我老公照顾,他俩都累瘦了。”
张兵回家后才知道,维和这一年里,丈夫曾突发胃出血住院、母亲心脏不适两次发病,可他们都咬牙“挺着”“瞒着”,就怕她分心影响工作。
“真心感谢家人,他们真的太不容易了。”
华灯初上,月挂半空。
吃过晚饭,张兵把在马里买的礼物一股脑掏出来,捧给女儿“献宝”:当地邮票、黒木小笔筒、手工银饰品……茶几、沙发、地上,各式礼物应接不暇,“快成圣诞老人了”。“啥都想给女儿带回来,就当儿童节提前意思意思。”
戴上西非风情的银色小项圈,白文钰拉着妈妈玩“自拍”:调皮地吐着小舌头,依偎在妈妈身边,比画着“胜利”的手势,露出灿烂笑容。
“今年3月末,我在马里加奥给他们爷俩寄了明信片。结果战乱地区邮政不畅,我人都回来了,明信片还没到。”
“妈妈,其实你回来,就是最好的礼物。”
素日内向、有点“酷酷”的女儿,忽然搂住张兵的脖子,将小脑袋埋在妈妈的胸口……
- 联播+ | 习爷爷来了!2021-06-01
- 听,“大朋友”习近平分享童年往事2021-06-01
- 茁壮成长在欣欣向荣的国度2021-06-01
- 谨防孩子陷入“爱的惰性”误区2013-06-01
- 习近平寄语广大少年儿童强调 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向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的祝贺2020-05-31
- 迎“六一”:七彩童心 爱梦飞扬2017-06-01
- 这些道理,适合孩子,也适合你2020-06-02
- 武汉全民检测让全国“放心2020-06-02
- “篮球女孩”两历地震更坚强2013-05-14
- 中宣部宣教局、中国文明网发布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儿童画公益广告201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