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山东“脑洞大开”

2022-03-08 08:41:42 来源:大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四年前的今天,2018年3月8日,总书记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

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对于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在视察山东期间曾多次作出具体要求。

2013年视察山东省农科院时,总书记强调“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018年视察山东时,总书记远眺海洋牧场等平台,指出“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2021年视察山东黄三角农高区时,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作为农业大省,齐鲁大地辛勤耕耘,不仅努力让中国饭碗多装“山东粮”,而且加强科技创新,“脑洞大开”,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山东向大海要“鱼”。

自山东日照东行百余海里,黄海冷水团中,“深蓝1号”犹如襁褓一般,“呵护”着游弋其间的三文鱼。

茫茫大海中,这个有着两个足球场大小、重1500吨的八角网箱,看似不起眼,却颇具意义。它实现了我国在温暖海域养殖鲑鳟冷水鱼类的世界性突破,并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渔业装备,将优质蛋白生产的主战场推进至深远海,创造了更多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可能性。令人向往的深远海,已不再可望而不可即。

在多种“黑科技”的加持下,“深蓝1号”在黄海冷水团养殖出的三文鱼,成鱼快、品质优、病害少、人工与物流成本低。水温适宜的前提下,预计每年可收获30万条成品三文鱼,产量超过1500吨,年产值超过1亿元。

随着“深蓝1号”“国信1号”“国鲍1号”等越来越多的渔业“大国重器”次第投放和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山东正为我国在深远海智能养殖上贡献力量!

山东向盐碱地要“粮”。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总书记走进田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总书记勉励大家:“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

黄三角农高区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一个又一个耐盐碱植物新品种在农高区诞生:马铃薯新品种亩产达4413公斤,紫花苜蓿干草亩产595.4公斤,甜高粱鲜重亩产5288.7公斤,黑小麦亩产600公斤......

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十万亩海水稻种植基地”,海水稻从2019年亩产536公斤,2020年亩产625.3公斤,到2021年亩产691.6公斤,实现了盐碱地里水稻连续高速度增产的大丰收。

现在山东海水稻主要分布青岛滨海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潍坊海水稻三产融合示范基地、东营环渤海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种植总面积已超三万多亩。

山东向“渔光一体”要效益。

在山东滨州,沾化区“渔光一体”产业园盐田虾养殖区走在创新前列,在虾池上建设光伏电站,既能发电,又能为虾池遮光,大大提升了水产养殖效益。

“渔光一体”这一新模式的开发,可以达到促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发展清洁能源、生产质量安全水产品的三重目标,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极大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书记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作为农业强省,山东紧紧遵循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从耕地资源向深远海、向盐碱地拓展,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山东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