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在大地上写出优秀论文(奋斗者正青春)

2022-06-08 09:46:04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脸上满是风吹日晒的印记,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育种专家,就是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洪一江教授。

  “付出多少,收获多少!”洪一江牵头培育的萍乡红鲫、池蝶蚌,成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他率领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稻渔工程”团队,已累计帮助江西老区5000余人实现脱贫。

  潜心研究,让良种助力农村发展

  让农业良种助力农村发展,是洪一江搞研究的出发点。

  上世纪90年代,江西省萍乡市农业局负责人找到洪一江,希望他研究当地的肉红鲫。而那时,当地的农科人员觉得,“这种小鱼长不大的,没什么经济价值!”

  观察了一段时间红鲫鱼的性状之后,洪一江坚定地认为“可以试一试”。学校实验条件不足,为了研究方便,洪一江带领团队走出校门,扎到农村,开始了他的工作。

  交通不便,早上出门赶班车,晚上到了目的地,往往一身尘土;为了观察实验体,在简陋的工棚里,一块木板当床,就能将就半个月;一到夏天,各种蚊虫叮咬,又痒又痛……

  在这样的条件下,洪一江和他的团队从一两重的小鱼选优育种,经过不断培育,终于成功!

  如今,这小小的红鲫鱼可以长到8两多重,不仅肉质鲜美,而且很具观赏价值。2010年,原农业部批准对“萍乡红鲫”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洪一江刚开始培育池蝶蚌时,这种淡水珍珠蚌不仅养殖者甚少,而且因为周期太长,没人愿意去做良种选育。面对当时三角帆蚌独霸淡水珍珠市场的情形,洪一江认为,“单一的品种,病害、市场风险大,培育新品种很有必要。”

  2004年前后,一些养殖大省曾出现蚌瘟病,浙江、江苏等地的一些养殖企业试着将池蝶蚌和患病蚌放在同一水域,池蝶蚌不仅死亡率低,优良珠产出率还高。一时间,池蝶蚌声名远播。

  如今,池蝶蚌养殖面积已超过全国淡水珍珠蚌总养殖面积的一半。“20多年来,池蝶蚌优质珠率已经比初始品种提高近10倍。”洪一江说。

  蹲到地头,帮扶农业企业成长

  长期扎根基层研究,洪一江对于农业如何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010年,洪一江和他的团队,着手对南丰甲鱼进行育种,一开始,便提出了依靠龙头企业和带头人解决甲鱼品牌不强等问题。

  在众多甲鱼养殖户中,洪一江选择了一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吴国辉,手把手教他养甲鱼,“新农村,需要像吴国辉这样有情怀、有闯劲的年轻人。”

  2020年一个深夜,吴国辉忽然打电话给洪一江,带着哭腔说:“塘里的甲鱼都翻了肚子,办法都用尽了,怎么办?”

  洪一江坐不住了,他带着学生赶到了南丰。“我们一定会尽全力,你先不要着急。”一见面,洪一江就对吴国辉说。

  团队迅速制定了方案,帮助养殖户挽回了损失,但洪一江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学院建立起了一个从源头防治类似养殖问题的机制,“不能等到损失来了,再去解决问题。”

  在团队帮扶下,江西添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成为甲鱼种苗领域的大企业。现在,南丰县正在洪一江团队的帮助下,打造规模化的甲鱼种业基地。“水产种业,是需要长期研发和积累的,江西水产种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团队的努力。”洪一江说。

  搭建舞台,育种事业后继有人

  2016年5月,洪一江领衔的南昌大学“稻渔工程”团队成立,将理论学习与田间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批愿意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大学生。

  团队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多种国内领先的养殖模式,还延伸出多个新平台。“珍蚌珍美”项目就是其中一个。

  “那时候,养殖尾水处理还是个超前理念,洪老师在江西、浙江、重庆等地设计了3个试验站,打造从育种、保种,到健康养殖,再到生态服务的全新生态治水模式。”2017年,刚从国外学习归来的胡蓓娟,被洪一江推上了项目前台。

  经过两年的探索,2019年“珍蚌珍美”项目正式启动:通过珍珠蚌的滤食作用,混养鱼类,打造先进的“鱼蚌混养自净系统”。“可以有效地将Ⅳ类水转化为Ⅲ类水。”胡蓓娟说。

  如今,“珍蚌珍美”项目在全国已累计推广30万亩,覆盖5个省、2个直辖市;项目治理水域总面积超过1万亩,建立了5个项目示范基地,带动就业6000余人。

  只要有时间,洪一江都会跟学生们一起下乡,看着蹲在池塘边那个熟悉的身影,乡亲们总会亲切地上前打招呼:“洪老师,您又来了。”

  

  有梦想,永远激情飞扬(记者手记)

  接触洪一江的人,都会被他的激情所感染。

  干农业30多年,洪一江将青春挥洒在基层,帮助企业增收、农民致富。谈到辛苦,他不以为意;可一说到自己的专业,便神采飞扬。学生们都说,洪教授身上永远充满着激情。

  在洪一江看来,自己最幸运的,是赶上了好时代,农业科技人员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发挥技艺的空间。未来,除了继续发挥所长,他还想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个舞台,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的确,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不断耕耘和收获,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快乐呢?

责任编辑:张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