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其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只是党员干部的信仰,对于广大公民来说,可以从点滴的友善做起,用行动积极参与价值观构建,追求社会的文明进步。
坚守是一种态度
蔡玉洁
新闻助读:2月10日晚,“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揭晓,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光荣当选。
格桑德吉是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13年前,她执意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把知识一点点注入一个个乡村。13年来,她用心光点亮了山间更多的灯火,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她身上展现出的共产党人的执著与坚守、忠诚与奉献,让人肃然起敬。
格桑德吉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门巴族的“护梦人”。从她13年如一日的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人民在格桑德吉心中的分量;从村民对她的称谓中,我们看到了她在群众心中的地位。把无私奉献当作一种常态,并为此而努力工作,用格桑德吉的事迹照照镜子,会令那些面对八项规定、十五条禁令叫苦不迭,哀叹官不聊生的少数党员干部汗颜。坚守,表达了一种态度、彰显了一种信念,也播撒出积极的情绪,传递着善的温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许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但忠于职守、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仍然是当下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决不会过时。
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和已经为人们所熟知的菊美多吉、梅园雪等同志一样,都是在基层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和待遇比我们许多人要差得多。但是他们以自己的精神和业绩给我们上了感人至深的一课,让我们懂得面对困难艰险,如何做出人生的正确抉择。当我们与他们携起手来,思想与行动的同频共振将激发出不断前行的正能量。
以善唤善良性互动
谢建东
新闻助读:日前,《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经济个人中心主义”的假说,立足于个人自我利益的竞逐能够带来全社会的经济和谐,但是当财富、地位成为衡量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志时,却生发出无可抵挡的焦虑。人人为我,不假矜持、毫无掩饰的名利追求展现了个人主义的魅力,却使那些古朴淳真的观念渐渐褪色。特别是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的讨论,在这个有着强烈敬老传统的社会,再一次触动国人敏感的神经。人们不禁追问,如何守住心中的善念?
我想不管是先拍照取证、请人作证再做好事,还是打电话求助,都证明每个人的心中善根未泯。俗世浮沉,我们不得不面对许多现实的考量,但以善念取人,或许才是以善唤善良性互动的基础。
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境界、一种力量。转型时期的中国,特别需要凝聚共识、统一发力,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撑。社会需要稳定和谐、安定有序,核心价值观是减震器、降压阀。对于个人而言,价值观念能够起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力量不可小觑。
现在,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使国人变得硬气起来,但如何更好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所必须拥有的价值理念,唯有坚固的共识才能够让这样的理念永放光芒。“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个人而言,就是要脚踏实地做好分内之事,但仍然“仰望星空”不放弃曾经的理想和追求。
扶正人心不做看客
朱婧
新闻助读:日前在江苏泰兴街头,一名男子骑电动车撞倒一名骑电动车的女子,下车准备扶时听女子说“头疼”,便扔下她骑车溜之大吉。这时,路过的奔驰车上下来一位50多岁的大叔,将女子扶到了路边。但在他出手相助前,先拿出手机,对现场进行拍照。
“扶起老人反而被讹”成为新闻,让很多人都为此心寒,心生不平。它把我们心中的善念“锁”得更紧,面对需要援助的陌生人,或选择旁观,或选择走开,但也有一些人伸出了援手。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现代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可是准则在现实中被“扶不起”改写,行善有了更多迟疑,也说明行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当做一件好事比不作为要承担更多成本时,如何行善就成为一种利益与道德的考量和纠结。帮助别人与自我保护哪个为先?扶还是不扶?人心的纠结与道德困境被层层剥开后,不能回避的还是那个现实而尖锐的问题:人倒了扶得起,人心倒了扶不起。
当利益考量遇到道德选择,奔驰车上的大叔选择了相助,将女子扶到了路边,对现场进行拍照取证后再行救人,兼顾了自我保护与道德准则。很多人为此点赞,也为此感到振奋,因为这个行动给人心中的善念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原来不是好事不能做,而是好事情也要动脑筋做。同时这件事也说明,扶起人心、守护善念,需要的是行动,不是看客。
我们谈道德,须知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念正塑造着社会道德;我们谈世风,须知自己的行为取舍正影响着社会风气。每个人心中都有善念,期待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出现,我们首先必须守住自己心中的善。先拍照再救人,纵然不是奋不顾身的救援,但这个行动已经比漠然的旁观多了许多担当。在社会信任需要重建的当下,坚持用行动守住善念显然比空而论道更加有效。如果旁观了一次施救场面,是否能勇敢作证?如果遇到呼救,是否能施以援手?靠行动来回答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最好期待。
平凡中也有美丽
杨朝清
新闻助读:四川自贡市网友近日在论坛发帖称:“你知道自贡灯杆坝马年春节出现了一位身高175CM,面容姣好,秀发飘逸的卖甘蔗女神吗?清纯的‘甘蔗西施’这几天都在灯杆坝榨汁给观灯的市民。”女孩的母亲称,女儿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每年春节回家都会在家里帮忙。
“甘蔗西施”迅速发酵成为公共话题。这里面,固然有“美女经济”的符号效应,但更为关键的是,在“甘蔗西施”身上,依然保留着那份对父母的感恩与回馈、不为世俗偏见随波逐流的自由纯净的内心。
当大多数大学生在春节期间忙着走亲访友、同学聚会、休闲娱乐的时候,有这样一位姑娘,在街头凛冽的寒风中卖甘蔗,替父母分忧,这样的孝顺、贴心,让多少“啃老”、“拼爹”的年轻人汗颜。许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和父母亲情互动的渠道,而是缺乏主动改变的意愿。
作为上海戏剧学院的大学生,“甘蔗西施”并没有对父母艰辛的劳动表示厌弃,也没有进行回避,而是从感同身受的共同体意识出发,给予父母实实在在的帮助。不为世俗偏见所左右、遵循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装腔作势,不爱慕虚荣,“甘蔗西施”美的不仅是外表还有心灵。
卖甘蔗无疑是平凡的,但是平凡的人生同样拥有诸多快乐、幸福和感动,平和的心境才会让人更加美丽。
相信微光的力量
刘薇薇
新闻助读:一场天灾,让山西晋城人刘平贵、李继林夫妇无端欠下了80万元的债。因为所经营的面粉厂遭遇强降雨,乡亲们寄存于此的100多万公斤小麦被水淹没。为了弥补老乡损失,夫妇俩倾其积蓄,甚至多年外出打工赚钱还粮。近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该事迹,“信义夫妻:粮食不在,良心要在”感动着每个人。
观看刘平贵、李继林夫妇的事迹,在感动的同时,充溢心中的还有一种辛酸。一场本不是他们导致的悲剧,酿成的苦果却要由这两位淳朴善良的农民夫妇亲自承担。但“粮食不在,良心要在”的背后,却发散出坚守诚信投射出来的人性之光。
这也让笔者想到了2011年那则曾经感动过我的公益广告。主人公是当时已近花甲之年的“棒棒”郑定祥。一天下午,在重庆市万州区帮人挑货的郑定祥帮一名雇主挑两包服装,可来往的人流却让雇主和“棒棒”各自走散。感念货主的担心,郑定祥顶着重感冒,发着高烧在风雪中痴等货主5天,没有半分收入。但是另一边,却是卧病在床的妻子无法分心照料……在这样的境况下,他那一句“缺钱不一定就缺德”让当年很多人泪流,更让很多人惭愧。
在市场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商业文明蓬勃兴旺的今天,如此这般信守传统道德并努力践行,其事迹背后的价值已远不止一个“感动”所能容纳,它应当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检视。
在我们周围,商人为追求最大利润不惜以次充好售卖商品,食品生产者为追求漂亮外观不惜给食物“加毒”,一些官员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念头忘了自己当初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可尽管如此,这些秉承“粮食不在,良心要在”的普通人们,依然将道德信义看得比黄金宝贵、比生命重要,不忘初心,坚守信条。他们人性深处投射出来的光束,虽然力度微小,但同样会点亮心灯,温暖这个社会。
只是,微光的力量太小,我们要想办法让它变大、变闪耀。所以,我们需要探索如何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通过社会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将我们生存发展的社会土壤改造好,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好,让人人都以坚守信义为荣,让道德的践行者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相信道德和信仰的力量,能够推动我们抵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