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通两条线 打通两个场
《家风是什么》系列节目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走转改”报道需要接通两条线,打通两个场。
接通两条线,就是要接通“天线”与“地线”。“天线”就是中央关心什么,决策层的注意力在哪里。春节前,我在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集体讲话时,注意到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家风,把家风和社会风气、党风、政风紧密联系在一起。“地线”就是民众的感受是什么,社会人心的痛点、共鸣点在哪里。当下很多国人痛感道德失范,各式各样的问题实际上指向的是价值观问题,家风说到底是一个家庭里的主流价值观。往宏大了说,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朴素沉淀,往具体了说,家风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精神源头。因此,重提家风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打通两个场,涉及主流媒体如何同时面对传统舆论场和自媒体舆论场。近两年的节假日里,央视“走转改”报道经常采用街头随机采访的方式来主动设置话题。《你幸福吗?》《父亲母亲最在乎什么?》《爱国让你想起什么?》等报道的历练,让我们认识到,媒体竞争在内容,“拼”的是现场和立场。主流媒体要想有效引导舆论,就要勇于深入到自媒体舆论场,并且不怕发生碰撞。我们还要认识到,这种碰撞不能以撞击猛烈而图一时痛快,更不能丢掉主流媒体的担当去迎合、讨好而图一时掌声,而应以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为目标,做出最佳的传播处置。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在进入公共舆论场时,要捕捉到准确时机,设置好接地气、触碰人心的话题,才能做到手术刀般地精准切入。
这个节目的创作带给我们三点体会:一是提问要“上口、走心”。确立了“家风是什么”为主提问后,我们进一步推敲、细化了追问,如您家有什么样的家规,您父母对您说过的哪些话,哪些事情对您的为人处世很有影响,等等。
二是采访要真实可信。我们制作了《海采手册》,对记者、摄像提出一系列刚性要求,如采访必须是随机的,杜绝摆拍。回答必须是即兴的,报道没有标准答案。摄像要捕捉采访对象的“不设防”的回答。
三是操作要肯下“笨功夫”。央视春节问家风,整个报道动用了国内国外95路记者,足迹遍布国内所有省份,覆盖到港澳台和海外,在几千个样本基础上筛选,有效增加了报道的影响力与说服力。(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 杨华)
家风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觉得“海采”对一个记者来说,是最简单的事。我们有一个《海采手册》,细到每一个问题该怎么问——只需照着问,还有比这更简单的事吗?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上街做了第一天的“海采”。有一个人,我觉得他说得挺好:“我们家的家风就是报恩,报父母恩、报师长恩、报终身恩。”这段话直接被后期编辑老师“撅”回来了。他们说:“如果想让他们讲大道理,找个会背《弟子规》的就够了!”
这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还没想明白,采访大V的任务来了。
一开始,我以为就是微博上的大V,但当站长让我想一想要采访什么样的大V时,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要采访大学教授。可后来,我看到采访名单是:梅葆玖、柳传志、贺龙的女儿贺晓明和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征。这些名字,打死我也想不到。
站长又问我一个问题,她说,你觉得在“家风”里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当时想的是,“家”更重要还是“风”更重要?但她给我的答案是,传承。什么样的爷爷有什么样的爸爸,然后有什么样的儿子。这种东西在家里是规矩,在社会上可能就是待人接物,是道德准则,再往大了说,或许就是整个国家的面貌和时代精神。
此时我才明白,为什么选择梅葆玖,因为有梅兰芳;为什么选择贺晓明和任远征,因为有贺龙和任弼时。这是一种传承。这时开始,我才慢慢知道了我该采访什么。
采访了一些大V后,我发现最出乎意料的,是那些成功人士,那些大家庭,其家风竟是那么简单和朴素。柳传志说,他对公司和家人的要求,就是不许迟到。王蒙说:“做人不能忒牛了,忒牛了就得找倒霉。”这时候我才从内心感受到,家风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家风”这个话题,很多人都说了声“久违了”,他们真的是有话想说。节目播出以后,贺晓明给我们发来好多短信,她说感谢央视做了这样一个选题,短信里最后一句话是:“看来说真话,老百姓喜欢。”(中央电视台地方部记者、海采参与者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