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会是谁的爸爸来给我们上课呢?”2月26日下午,五松幼儿园的孩子们都在翘首企盼着。“老爸向前冲”是该园坚持了两年多的特色课堂项目,每个星期由孩子家长轮流上课,已经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幼儿园大多是女教师,这会让孩子成长中存在性别教育缺失。”五松幼儿园园长赵洁珺告诉记者当时开设这一课堂项目的初衷。玩游戏、户外体育……老爸们的加入给孩子们的课堂带来了阳刚和活力,也让该园的体育特色愈发彰显。
这是铜官山区德育工作中“家校合作”的一个生动事例。近年来,铜官山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工程”来实施,通过构建德育大联盟,以“教学相长、德育共鸣”为主导,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呈现联动效应、规模效应、品牌效应。
谈到当初对全区德育工作发展的方向定位,铜官山区教育局局长黄建平向记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轻实践的现象一直存在,德育工作仅靠教育系统来抓,出现了“孤岛”现象;道德实践少、教与学“两张皮”带来的是德育“空挂”现象;加上形式和内容的缺乏最终导致德育效果“失灵”现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都亟待提升。
鉴于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铜官山区决定把推进德育互动和德育实践作为抓好德育工作的头等大事。2012年,该区率先构建起以“打造阳光风景线、深耕爱心责任田”为内容的德育大联盟,旨在实现“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让每个地方都成为一块德育责任田”的育人目标。德育大联盟的提出,首次以明确的方式把德育工作由教育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转变为由区文明委牵头,教育、共青团、妇联、关工委以及社区等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的联合推动局面,更吸纳全市范围内具备德育功能的各类组织、团体、单位和社区等广泛参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格局。
完成对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后,去年,该区耗时半年开展了第一次区域德育资源普查,并编写形成了《德育资源手册》,首批资源普查共列入资源单位70个,并建立了资源利用统筹制度,发挥辖区范围内所有具备德育功能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驻铜部队以及协会组织功能和德育资源优势,为学校和社区开展活动提供“点餐式”服务。
在实践中,该区各小学和幼儿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龙头作用,全面加强德育渗透和言传身教,注重师生互动、同学互动,把德育教育贯穿到每位教师的日常课堂中,让校园充满生机。“学校教育不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更要成为情感和价值观输出的高地。”黄建平说。如今,开学第一课、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队会、红领巾文明岗、教师护导、道德讲堂、阳光体育大课间等诸多德育项目在该区各学校常年开展;同时,涌现出了师范附小的“校园文化早餐”、长江路小学的感恩教育、金口岭小学的“新童谣”、田家炳小学的网球教学、天津路小学的“少年武术”等极具特色的德育品牌,实现了校校有特色。
“在德育过程中,成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抓好孩子教育的同时,强调教师和家长道德素养和德育能力的提升。”铜官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朱军如是说。在这一理念下,家、校、社三者互动也日益频繁。去年,该区利用一年时间开展了“中国梦、父母心、少年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既强调父母和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责任心,又强调孩子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各学校开展了大量活动。比如,通过开展“城乡手拉手”活动,城乡孩子“一对一”结对,相互之间保持写信问候,架起了双方的友谊桥梁;与铜陵日报社合作开展的“校园小记者”活动人数由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500多人,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去年,全省首家校外教育辅导站在金口岭社区成立,由家长带着孩子在社区共同听课,开创了家、校、社三方合作的典范。此外,该区还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在全区建成10所社区少年宫,并建成了6所“留守儿童之家”和区级青少年活动中心。
经过近三年的实施,铜官山区德育大联盟已经初见成效,“德育共鸣”效应日益显现,并得到了各级媒体的关注。去年8月,《安徽日报》在头版对铜官山区的德育共鸣创新范例进行了报道,一经刊出,中国文明网、中国日报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络媒体纷纷转载;2月21日,中央文明委在其官方网站首页对该区德育大联盟工作进行宣传推介;教育部主办杂志《人民教育》2014年第4期更是以长篇通讯《铜官山:教育是城市最美的风景》和三个整版的图片集中报道。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铜官山区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将进一步夯实基础,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制机制,大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让德育共鸣秀出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