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琼州大地,依旧艳阳高照。乍眼一望,树绿山青、水清沙白,到处都弥漫着一股生机;深入到最偏远的“穷山沟”才发现,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要凝聚全省脱贫攻坚的最大共识、形成最大合力,举全省之力,用更大的决心、更准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之战’!”9月29日,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在全省脱贫攻坚推进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2015年以来,海南紧紧围绕“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决策部署,让8.6万余人脱贫,完成60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全省5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打响了脱贫攻坚的“当头炮”。2016年,海南全省计划减贫18.8万人。
2016年9月,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在儋州调研扶贫攻坚
2016年9月,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在昌江调研扶贫攻坚
精准扶贫“准”字当头
10月1日下午,记者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红峰村委会贫困户杨小忠家中,看到了一个小“本子”。这个“本子”其实就是红色封面的《扶贫手册》。在这本册子中,贫困户的基本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具体的脱贫措施等等一应俱全。
海南开展扶贫史上最大规模的扶贫摸底调查
像这样的“本子”,海南有数十万册。在这背后,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海南开展了省内扶贫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进村入户调查,全省共抽调省、市县、乡镇各级机关干部4000多人次,组成844个调查组,利用近两个月时间,先后四次对全省农村14.1万多户、59.98万余人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非在册的贫困户和农垦系统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深入的入户调查,摸清了全省贫困人口的底数。
这次4000多人次近两个月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海南扶贫的“大数据”:至2015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11.6万户47.7万人;有2.4万户9.7万人确认为2015年脱贫人口;有1.1万户4.3万人因不符合贫困标准被剔除;有1.54万户6.5万人被确认为新增贫困户。这次调查出来的大数据中,不仅有精确的贫困人口信息,更重要的是对致贫原因等的分析。
杨小忠就是扶贫“大数据”的受益者,详细的入户调查,让政府了解到这个单身的中年汉子抚养两个孤儿侄儿的不易,针对“缺资金、缺土地、缺技术”的致贫原因,扶贫人员将他两个侄儿纳入了农村孤儿补助对象,还给正在上初中的小侄儿申请了可以领到18岁的教育补助。“政府还帮我找了一份固定的出劳动力的工作,这样收入就稳定了,现在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杨小忠说。
海南的《扶贫手册》内容丰富
“就像看病一样,对症才能下药,如果连‘病根儿’都不知道在哪里,还怎么去拔‘穷根儿’?”林东说,截至2016年1月底,昌江全县共有建档立卡确认贫困人口2202人,每一户都有“一对一”的帮扶责任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脱贫措施。
在昌江县海尾镇打显村,今年77岁的贫困户谢德桂,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外嫁,如今家里只有他和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伴,老两口靠着低保金维持生活。海尾镇政府在扶贫帮扶工作中,从县里下拨的产业扶贫资金里划出经费,让老两口加入村里养羊能人成立的合作社,年底就可以获得分红,帮助老人脱贫改善生活。
“经过细致的摸底全面排查,我们发现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在我们县里的情况较多,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特别设立了3000万元的‘双特基金’,对那些新农合报销部分之外需要贫困户自行承担的部分进行兜底,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也不会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昌江黎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林东说。
建档立卡、建设扶贫“大数据”费时费力,成本也较高,但海南省副省长何西庆认为,这项工作值得做。“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户的贫困原因不同,我们只有找出症结所在,才能定点消灭贫困。”何西庆说。
据了解,在国家级贫困县——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建档立卡的工作更为精准和细致。2015年,琼中把全县划分为22个片区,派出450多名干部,配合22个省调查组,开展了“一访二问三听四看五查”的“12345”调查行动。同时,按照贫困对象识别程序,开展一申请、三计算、一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的“13121”识别行动,由农户、村两委、驻村帮扶工作队、乡镇、县逐层签字,精准识别。目前,全县识别贫困人口26598人。
“基础工作一定要做扎实,这也是为上级领导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海南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对这些“大数据”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之后,在具体的脱贫工作中,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科学准确的扶贫大数据,如何脱贫这个“药方”就比较好开了。
产业扶贫“特”字当头
在今年的国庆节黄金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什寒村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体验到原汁原味黎苗文化的同时,也让当地群众赚的盆满钵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2012年之前,这个坐落在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海南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的黎族苗族混居村,年人均收入仅有5308元,曾经是琼中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之一。而在2015年,这一数字接近9000元,3年时间每年接近20%增长的背后,是当地发展“互联网+旅游”产业的结果。
什寒村曾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最贫困村之一,这里海拔高、温度低、昼夜温差大,橡胶、槟榔等常规作物无法种植。传统的产业扶贫和补助补贴性扶贫解决不了什寒的根本性问题,村民守着青山绿水却依然过着穷困的日子。为了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琼中县委、县政府根据什寒当地民俗特色,深入挖掘黎苗文化内涵,策划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扶贫试点,促进什寒村的产业融合和创新,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做文章,让游客充分享受“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自在,也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乡村旅游的多业态发展,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2013年以来,什寒村村民开店由最初的2家发展到近20家,包括农家乐饭店、土特产店、茶吧、烧烤园等。什寒村旅游收入从无到有,每年呈倍数的速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村2013年旅游收入60余万元;2014年旅游收入113.3万元;2015年1月至11月份,什寒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7万人次,同比增长26.67%,实现旅游收入726.46万元。
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什寒村改造前后对比
琼中什寒村黎苗婚俗现场
“旅游本来就是海南的强项,实践证明,只要路子找得准,脱贫也不是什么难事儿。”琼中县扶贫系统一位干部说。
什寒村的扶贫“翻身仗”,只是海南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同样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琼海市会山镇,因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脱贫的故事还于今年年初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这个曾经全镇没有一家超市的琼海最穷小镇,走上了“田园+”的脱贫路子。田园风光+黎苗风情,还有硬板化道路直通的会山镇加脑村,吸引大批岛内外游客自驾前来观光。2015年春节期间,加脑村接待了1000多名自驾游客。
田园+旅游,村变成了景,游客来得多了,茶店、超市、饭店开起来了,家庭旅馆开起来了,农信社搬过来了。往日村民自产自用的土产品如野蜂蜜、山鸡蛋、翻缸酸菜等,摇身一变成了特色旅游商品,农家日用的手工小竹篮在集市上可以卖到50元/个,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加脑村的陈秀兰以前自己“绣着玩”的苗绣,变成手工艺“伴手礼”,一年的收入达到8万元,是她之前全家收入的10倍。加脑脱贫了,会山也脱贫了。2015年,会山接待各类团体近100个,游客达50万人次,同比增长200%;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41元,同比增长32%。
琼海会山加脑村 旅游扶贫,助苗胞脱掉穷帽子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海南根据实际,提出实施精准脱贫十项措施,包括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发展乡村旅游脱贫;发展电子商务脱贫;引导劳务输出脱贫;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脱贫;实施卫生健康脱贫;实施科技、人才引领脱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脱贫;生态移民、生态补偿脱贫和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这‘十驾马车’同时拉动只为一个目标:2020年与全国同步奔小康!”海南省扶贫办主要负责人表示,海南提出的产业扶贫,“特”字当头,充分利用了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各种优势,彰显了扶贫攻坚的“海南特色”。
琼海会山加脑村 游客在苗绣园村骑行
制度扶贫“严”字当头
“现在经常能在村里见到帮助我们脱贫的领导干部,连县委李江华书记我都见了好多次了,真的要感谢这些党的干部。”日前,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新贤村村委会主任苏光明高兴的告诉记者,他们的好日子要来了。
现如今,苏光明除了村委会主任,还多了一个身份——临高新贤热带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长期以来,新贤村地处偏远,坡地多、水田少,全村主要的经济作物是甘蔗,亩产经济效益较低,村民想改变现状却苦于没路子。对此,临高县委县政府和该村的帮扶单位海南省农行,帮助他们想了一条勤劳致富的路子。他们村成立了合作社,140多名村民一共拿出1300亩土地入股,农行提供政府贴息贷款,一家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和他们合作种植凤梨。“这家企业提供种苗、技术,还实行保底收购,这样我们的风险也很小,只要勤劳,就能致富,好日子就在前头!”
在新贤村脱贫故事的背后,是海南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以及300多个定点帮扶单位不懈的努力和付出,以及海南对于扶贫攻坚严格的考核体系。
“全省上下都要进一步增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既看到成绩,更要以问题为导向,层层细化落实责任、传导压力,实实在在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落实好,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工作合力。”在9月29日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推进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上,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在总结完成绩后,用了更多的篇幅来谈问题,他希望,在已经成为制度化的扶贫攻坚战中,各级领导干部能够真正把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扶贫措施“落到地上”。
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以后,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海南省情和脱贫攻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先后出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海南省农村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海南省关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等20个相关文件,结合海南实际落实中央精神,形成了一整套脱贫攻坚的制度体系。
“现在扶贫工作都是制度化了,有奖有罚,大家都非常明白。”海南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海南整个扶贫制度体系,最大的特色就是“严”,就在不久前,省里刚刚派出九个督导组,对全省各个市县的扶贫攻坚工作展开督导。
目前,海南18个市县实行了脱贫攻坚党政同责,市县委书记、市县长均担任脱贫攻坚工作组长,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政府乡镇长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责任人,夯实脱贫攻坚任务。
扶贫攻坚“教”字当头
“党和政府帮扶支持大家是宗旨和职责所在,但脱贫致富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父老乡亲们勤劳的双手和不断提高的素质与见识。”日前,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在琼中县调研时听取贫困户、扶贫干部代表等的发言后如是说。罗保铭认为,相比内地而言,海南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不差,贫困的根子在教育,扶贫要注重扶智力、扶志气,转变观念,勤劳致富。
对海南而言,改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战的一大难点。脱贫攻坚最根本的是要充分调动和提高群众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整合各方力量资源,把精准的要求贯穿到帮扶工作的全过程,确保中央和省委的各项扶贫政策与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行百里者半九十,既然是扶贫攻坚,剩下的这47.7万人,肯定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虽然困难大,但我们有信心!”海南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南将把“教”字放在扶贫攻坚的首位。
该负责人表示,这个“教”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加大对扶贫系统人员的培训力度,包括300多名驻村的“第一书记”以及重点落实扶贫工作的村干部等;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革除陋习,抛弃“宁可受穷,不愿受累”的落后观念;特别是要以群众喜闻乐见、鲜活生动的形式,推出一大批自立自强、致富不忘老乡的农民典型和用心用情、苦干实干的一线扶贫干部典型,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地调动贫困群众人心思进、主动脱贫、勤劳致富的积极性。
“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切实认识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把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让扶贫对象满意,让广大群众满意。”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说。
链接:数说海南扶贫攻坚
今年海南计划减少贫困人口18.8万人,中央财政下达海南扶贫资金5.69亿元,省级财政拨付扶贫资金4.573亿元,省直各部门制定的各项惠民措施、安排的发展项目和工程,也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围绕“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高”的目标要求,海南重点通过十项措施实施精准脱贫。
特色产业脱贫。全省18个市县计划投入中央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4.34亿元,发展南药、热带水果,种桑养蚕等品牌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项种植产业。
发展乡村旅游脱贫。全省18个市县今年重点发展76个乡村旅游,通过加大旅游设施建设,打造精品线路,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农家乐”、“渔家乐”。
发展电子商务脱贫。全省已有13个市县建立了495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站,拓宽贫困户致富渠道。
引导劳务输出脱贫。截至目前,全省已转移贫困户劳动力8090人,极大提高了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
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脱贫。全省15个市县共投入3.25亿元,用于教育资助和校园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建设。
实施卫生健康脱贫。部分市县加大了医院设施建设,并为贫困户代缴新农合参保费,为困难群众发放医疗救助,确保贫困群众的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实施科技、人才引领脱贫。今年海南加大了技术和技能培训的力度,投入扶贫培训经费2014万元,各市县已组织200多期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和致富带头人培训,使贫困群众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尽快脱贫。
实施基础设施脱贫。全省18个市县计划投入中央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2.41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截止8月底,已支出1.37亿元,支付平均进度为56.9%,持续改善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生态移民、生态补偿脱贫。今年全省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市县为白沙黎族自治县、屯昌县、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4个市县。其中,白沙搬迁户计划今年9月底迁入。屯昌县搬迁户计划年底前迁入。其余市县搬迁工作也正在有序开展中。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截至8月份,全省纳入社会保障兜底的贫困户共3309户9760人。部分市县已开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补贴。
今年以来,各市县政府还整合各类资金20.2亿元,为精准帮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全省贫困户抽查中,98.61%的贫困户对政府精准扶贫工作较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