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新闻中心 > 2017专题 > 土壤环保 > 最新报道 > 正文

姜林:建立健全可持续土壤修复体系

2017-06-21 15:00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6月14日,2017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来自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国际一流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国内修复领域知名院所和领军企业的行业精英,解读行业新政、展望发展趋势、分享新技术新工艺、解析经典案例。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姜林在此次大会上发表报告。

  新华网北京6月14日电 6月14日,2017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来自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国际一流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国内修复领域知名院所和领军企业的行业精英,解读行业新政、展望发展趋势、分享新技术新工艺、解析经典案例。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姜林在此次大会上发表报告。

   

  他指出,目前,我国的污染场地在标准体系建设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现有技术规范很难支撑污染场地调查。在场地调查与监测方面,只有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很难支撑我们现有的污染场地调查。首先,我们只有场地的调查,监测只是布点,但是对污染场地的采样、监探,包括快速的监测仪器的使用、地下水监测井的建设等,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我们现在的导则很难支撑对于污染场地的修复。国外的一个研究深度在20厘米左右的变化,由于土质的不同可能会造成污染物一到四个量级的变化。我们现在的垂直布点非常少,同样横向布点要求40×40,它相对也是比较稀疏的。所以现有导则规定的相应的精度也很难支撑场地调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用高精度的场地调查,但是如果利用现有传统的调查进行钻孔起样送实验室,成本很大,也很难支持高精度的调查,这是调查方面的问题。

  第二、风险评估方法过于保守,难以客观评价风险。国内的风险评估基本上沿用国外严格制定的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很多场地计算出来的值非常非常小,例如苯、砷等,导致很多技术指标是用其它地区的筛选值,真正的筛选值没有起到作用。这造成这个风险评估的过于保守,采用这个模型会有很大的差别。

  第三、修复过程的标准缺失。除了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导则以外,关于修复技术方面基本上是缺失,也没有技术规范。另外,缺乏长期风险管理的标准,污染场地采取一定的修复策略和措施后,使场地在特定用途和使用方式下风险是可接受的,但并不能保证场地的使用是无限制的。

  我国污染场地技术标准建设既然存在这些问题,怎么样建立我国的污染场地技术标准建设体系?姜林建议,首先标准设计,除了国家现有的问题,考虑国家对污染场地的管理思路。国家对污染场地的管理思路,基本上已经确立,现在相应的包括2012年的40号文,2014年的66号文件,基本上确立了我国污染场地的风险管理是“基于风险”的思路。包括《土壤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以及最近发布的《污染地块的管理办法》都提到中国的污染场地要基于风险。所以标准体系的建设也应该要基于风险。

  其次,建构层次化风险评估体系,现在的评估体系除了筛选值进行模型计算,实际上是到第二层次。对于大型复杂的污染场地,为了节约成本还是要进行风险评估,利用一些复杂的模型和现场测试,比如像土壤器的测试代替模型计算土壤污染的程度。针对不同的场地的复杂程度应该对风险评估做到一个不同的深度,也就是引入深层的风险评估。

  最后,建立健全可持续土壤修复体系。1、首先建立相应的修复技术的应用技术规范,国家缺乏修复技术的应用技术规范。2、建立制定修复过程建设运行维护等相关标准。我们现在修复过程中基本不对修复工程技术进行监测,也不进行过程的优化,这也需要技术规范。3、制定针对二次污染的相关技术标准,防止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4、建立合理的修复效果的评估,包括引入统计分析进行污染场地效果的评估。5、研究制定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标准。


初审编辑:徐英淦 二审编辑:编辑值班
分享到:
./W02017062156240302736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