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10月13日电 题:“金融支书”朱玉国:用互助资金撬动老乡小康梦
新华社记者 陈晓虎、邹欣媛
“我要更加集中精力带领乡亲们奔小康!”党的十九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坚定地说。
在宁夏盐池县曾记畔村,朱玉国展示他获得的奖项(10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今年55岁的朱玉国脸庞清瘦、说话语速很快,非常干练。
“你们稍等会,我去给他还完款就过来……”看到村民来办事,朱玉国“撇下”记者去忙了。
村民牛生奎从3公里外的家中赶到村部的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综合网点还款,朱玉国摇身一变成了“银行柜员”,帮牛生奎转账。
贫困村怎么有银行网点?原来,为了让村民还贷、取款不用跑到乡上、县城,朱玉国多方争取,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陆续在村部设立了综合服务点。
这只是老朱为村上办的众多大事中的一件“小事”。多年前,曾记畔村的老百姓靠挖甘草过活,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2007年,曾记畔村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互助资金试点贫困村,朱玉国任互助社理事长。
在宁夏盐池县曾记畔村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综合网点,朱玉国(右)在为村民办理相关业务(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互助资金改变了以往“树还没栽,先给果子”的脱贫方式,把无偿的钱变成有偿贷款,即借助政府先期无偿注入资本金,农户缴纳一定的互助金入股,每户可享受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借款支持。
一户不好贷款,就3户、5户联保,没人愿意和贫困户联保,村两委成员担保。“10年来,我们村培养了一批诚信农民,曾记畔村也成了信用村。”朱玉国说。
信用是金融扶贫的前提。曾记畔村互助资金从运行时的20万元,扩充到目前的800多万元,撬动银行贷款5000多万元。
在金融贷款的支撑下,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我们村羊存栏量1.3万只,养羊五六百只的大户10多户;种植2万亩小杂粮;一些村民还准备养猪、养鸡多种经营。”朱玉国说。
在宁夏盐池县曾记畔村,朱玉国(右)在工地查看村饲料加工厂的建设情况(10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有了一定的资金基础,老朱萌生了三个“梦想”:建个互助养老院,娃娃上大学不愁学费,村民不掏钱能享受医保。
今年,他的梦想提前实现了。互助养老院宽敞、明亮,老年人可在此用餐、休息、娱乐。互助社社员人人有医保,考上大学的学生有学费补贴。
这笔钱从哪儿来?随着互助资金增长,从中提取的公益金等费用达29.6万元,按60%取用原则,朱玉国将一大部分用于购买医疗保险,一小部分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
梦想无止境。今年,老朱又争取开建了9.1公里村道硬化,为40户贫困户每户托养150只鸡年底分红,装配180盏路灯……
前不久,曾记畔自然村的路灯第一次亮了。朱玉国说:“外出回村时,我站在山梁一看,柔光点点,心里就像‘鸡翎翎扫着一样舒服’。可是半夜我却睡不着了,心想,我是6个自然村的村支书,光1个村亮了,其他咋办?第二天一早,我就赶到银川‘要灯’。这几天灯柱一个个立起来,很快全村都亮了!”
提起朱玉国,在曾记畔驻村的自治区信访局干部禹洪亮竖起大拇指:“农村富不富,关键有个好支部,老朱是好支部里的带头人,他有一颗为老百姓服务的心,身体力行影响着村两委班子。”
村民牛生奎更是直白地说:“在曾记畔村,只有他一家姓朱,他要是拿不出真本事,能干上村支书?我们和他不沾亲带故,不管啥时候有事,只要他在村上,一打电话就来了。”
在宁夏盐池县曾记畔村,朱玉国(左)在村民家中了解脱贫情况(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记者来到朱玉国家,老伴牛金霞感冒在屋里休息,老朱招呼了一声老伴,就去了隔壁帮扶的贫困户家。老伴一听是老朱,喊着问:“今天咋回来这么早?”一看是记者,她有点害羞,笑着说:“我还以为是老朱呢。”
闲话几句,牛金霞跟记者发起了“牢骚”:“种荞麦的时候指望不上,收荞麦的时候指望不上,等有了荞麦面,老朱说有人想要点,这时候就指望上他了。”虽然嘴上说着气话,她还是每天做好饭叫老朱回家,很心疼他。
傍晚,回到家的朱玉国长舒了一口气。回忆过去十几年,他坦言,最大的遗憾是对子女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一天天起早贪黑,娃娃都是老伴管,好在儿女都还争气,也算欣慰。”
10年金融扶贫不易,朱玉国带领全村边干边总结经验。“脱贫是底线,致富才是目标。”老朱带领乡亲们奔忙在小康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