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震区日记:不乱的芦山

2013-04-25 09:25:00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4月24日。连续下了两天雨,老天似乎够了。灾后第五天,晴空如洗。

  新城区迎宾大道,芦山救灾物资接收点。两眼红肿的唐昭霞,忙得依然带劲,“交通好多了,东西送得也更快了。今天上午,我就经手了十七八批。”

  每天18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没有压垮这位芦山女子。查单、对数、调度、盖章、放行,她和同事们忙而不乱。

  东西送得快,靠道路的快速抢通,也靠交通的科学管理。芦山街头,拥堵状况逐渐好转。22日上午,芦山中学门口,路上车辆曾排起长龙。今天,长龙不见了,往来畅通。

  23日开始,芦山街头,路中立起了简易隔离墩,路边拉起了白色警戒线。想随便掉头、路边停车,可没那么容易了。执勤交警的神情轻松了些,也有空搭你两句话。一问,这位是雅安来的,那位是成都来的。

  网上有人抱怨,一些民间救灾的车辆,难办通行证,难进震中来。一位不想留名的交警说,来太多车辆,大家都走不动,等于白来。

  下午3时03分,思延乡89岁的农民杨春华,等来了急需的帐篷。这顶帐篷,从雅安,过县里,到乡到村到小组,行了80公里,经5级手续,到最后搭好,用了5个多小时。

  下午晚些时候,芦山中学高三女生杨美江得到消息,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特制的支架已经送到县城。再过一天,因地震胸椎骨折的她就能坐起来复习功课了。

  成都,杨美江的同学竹建达,已经上了灾后第一天的课。在西南财大,他提前感受了大学校园的气息。

  芦山中学校内,为高一高二搭建板房教室的施工,仍在紧张进行。

  芦山县医院。入院大厅,年轻的志愿者,相隔一臂,站成一排,飞快递着一箱箱药品。“37、38、39……”旁边,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嘴里大声数着,手上拿着记录本。

  后院,医疗帐篷,不时有受伤的人出入,有被扶着的,也有被抬着的。解放军第42医院的帐篷前,小护士在给一位老农点眼药水。垮房的时候,飞起的灰渣,迷了他的眼睛。

  医院外科大夫黄山说,尽管他们开来了先进的X光检查车,但是伤重患者,还是要逐级转院,“帐篷医院条件毕竟简陋,只能收治轻伤患者。重些的,往雅安送,再重的,往成都送,往大医院送。要不,就该乱了。”彭 俊

责任编辑:宋莉
新闻关键词:芦山震区日记帐篷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