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一个灾区者眼中的芦山震后一月

2013-05-20 10:54:33 来源:新华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新华网四川雅安5月20日电(记者周相吉、薛玉斌、张萌)在芦山县龙门乡隆兴村,村民李平正甩开双手、挥舞着锄头挖一条水沟。在水沟的旁边,是李平即将搭建完工的过渡安置木屋。离木屋20米左右,是一栋没有屋顶的楼房。

  4月20日8点02分,四川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李平原来的楼房瞬间变得支离破碎。但正在成都打工的李平当时并不知道。当天上午9点,李平知道家乡发生地震后,挂念着家中老母亲和乡亲们的安危,立即骑摩托车赶回家乡。与他一起赶往芦山的,还有数不清的救援力量。

  李平回到家中,见到母亲正把鸡一只一只放进围栏里。地震中,他的邻居不幸遇难。“当时有救援官兵赶到,但我还是想去搭把手。”李平说。

  事实上,13集团军某师炮兵团仅用2小时10分钟就进入芦山灾区,成为成建制抵达灾区的第一支救援力量。

  然而在救灾途中,隶属第13集团军的战士杨波、李堂东所乘车辆不幸坠入河中,最后壮烈牺牲。

  “他们为了我们而牺牲,我们没有一个眼圈不红的”。李平说。两名救援官兵牺牲的下午,李平和村里年轻人一起,用竹子、木桩及油布搭建了一个大帐篷。当晚,村组里的老老少少都住了进去。

  4月25日夜,在李平居住的帐篷旁边,几位医务人员开始在雨中搭建帐篷。“我抱着感恩的心问他们来自哪里,他们回答说来自全国各地。”李平说,短短一句话,已经让他热泪盈眶。后来李平了解到,他们是由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灾区现场为群众治疗。“许多人直到离开时,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来自哪里。”

  在芦山地震灾区里的医生志愿者队伍里,有来自四川省内的,还有来自上海、山西、新疆各地的医生,有的到现在还在灾区服务。

  地震发生后的几天里,方便面、水、帐篷等救援物资陆续被送到村里。除了主动帮助卸各种救灾物资外,李平还自发加入了“摩托救援大军”。地震后,芦山至宝兴道路、芦山境内部分路段几度中断,汽车根本无法通行。他用摩托车一次又一次的把救援人员、志愿者送往灾区。“这个时候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要永远要珍惜这份特殊的关爱,常怀感恩之心。”李平说。

  5月17日,芦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纪检组长张学军与村里的生产队长杨有云一起,在村口对群众进行政策宣传。“长期住帐篷也不是个办法,大家可以采取投亲靠友、自主搭建过渡安置房、租房及外出务工等方式进行过渡,每种方式都会有补助资金。”张学军扯着嘶哑的嗓门说。

  李平说,县干部张学军现在成了隆兴村的“生产队副队长”,要挨家挨户进行政策宣传,同时还要安抚好灾区群众的情绪。

  5月1日以后,李平所在的隆兴村余震开始减少,他开始在损毁的房屋内找废旧木料。随后,李平开始搭建简易木房用于临时过渡。张学军看到后,马上给了李平一张安置协议表后,李平当场就填了起来。张学军告诉他:“这属于采取自主搭建过渡安置房的安置方式,可以领3000元的安置费”。

  李平告诉记者,张学军以及村组干部家里也受了灾。“在这次芦山地震中,他们本身也是灾民,还要一家一家的串门做工作,确实不容易”。

  “等、靠、要不是办法,我们得自己动手,县里干部都到农村宣传安置政策,我们就更不要犹豫了。”李平说。

  在芦山地震后一月之际,芦山县、天全县等灾区,很多受灾者与李平一样“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废墟里能用的材料用来搭建临时过渡安置房。

  据雅安市民政局副局长熊超介绍,地震发生后全市灾区群众采取投亲靠友、自建过渡安置房、集中住在临时安置点等各种方式进行安置。目前,灾区受损房屋的维修加固工作也已全面启动,预计6月底全面完成。

  “虽然国家对灾后重建规划、具体政策还没明确,但我们年轻人对未来不会迷茫。”李平望着远处的大山说。

责任编辑:宋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