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艾德莱斯炫昆仑】英吉沙“三宝”

2015-07-31 17:06:00 来源:天山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天山网讯(特约记者马少宾 古丽米娜•依力哈木报道)有着400年悠久历史,选料精良,做工考究,造型纹饰美观秀丽的英吉沙小刀,是新疆英吉沙县最响亮的名片,英吉沙这个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的小县,借着这把小刀早已名扬中外。

  这些年,让英吉沙被外人熟知的,还有“高空王子”阿迪力和当地传承了数百年的高空绝技——达瓦孜。

  还有声名远扬的艾德莱斯绸,有这“三宝”,英吉沙想不出名都难……

  艾德莱斯之于女人,好比英吉沙小刀之于男人

  25岁的迪力努尔•阿布杜热西提,是英吉沙县实验中学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在内地上内高班、大学,迪力努尔都带着一条在重要场合穿得艾德莱斯裙,不忘展示新疆女孩的美。

  “在我的家乡英吉沙县,每个女孩都有一条漂亮的艾德莱斯裙,艾德莱斯对于我们女人,就如同英吉沙对于当地的男人一样。”迪力努尔说,7月6日,包括抱枕、雨伞、包、帽子的四款艾德莱斯创意产品第一次在上线淘宝众筹。艾德莱斯衣服对于精神世界变幻,就好像现实里皮肤之于冷暖一样。

  “众筹活动中,4位设计师免费将自己的创意设计交给即将盖起的艾德莱斯创意就业工场。”她说,即将在南疆喀什疏附县、和田市吉亚乡、和田地区洛浦县、和田地区于田县盖起的4个工场就是为了帮南疆百姓寻找市场、寻找订单。艾德莱斯这般美轮美奂的霓裳,当它围在双肩,浓烈的图案里,我看到自己宛如一个异域的王妃,我想能有更多人跟她一同分享这个“瑰宝”。

  当迪力努尔这样说的时候,在英吉沙县芒辛乡十村,一个农家大院里,老刀匠吐尔逊正在炉火上煅烧加工驰名中外的“英吉沙小刀”。

  叮叮当当的铁锤声、机器沙轮嗡嗡的鸣叫声,土制的大土炉里炉火正旺,炭火和铁屑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

  一条长条形的钢铁在火上烧得通红,吐尔逊迅速取下来,用铁锤锻打,之后再放到火上烧……

  210多户人家的村子,有160多户在加工小刀,还有30多户卖小刀,这就是名副其实的英吉沙小刀发源地。

  吐尔逊家传的打刀技术已有300年历史,他的祖上是这里最早打刀的手艺人,他是第七代,“我从小跟爸爸学打刀子,已经打了四十年的刀子了”。

  在这个村里,打刀子是主业,种地则成了副业。在村里,打刀的手艺都是代代相传,连几岁的孩子都会这门手艺。

  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刃口,让英吉沙小刀的名气越来越大。小刀用的原料有白银、白铜、黄铜、贝壳、牛骨、骆驼骨、有机玻璃、塑料、宝石和钢铁等,有二十多个品种,有巴旦木花牌、阿那尔古丽牌、米斯然牌等,具有浓厚的维吾尔族风情。

  1987年英吉沙小刀在全国旅游工艺品评比中获第一名。在北京旅游产品博览会上获“金马奖”。

  如今的英吉沙小刀,作为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工艺品,造型别致,制作精巧,既可作刀具,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是颇具特色的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

  “高空王子”让达瓦孜走向了世界,也英吉沙声名远扬

  让迪力努尔引以为豪的是,她的家乡英吉沙还是闻名世界的“达瓦孜”民间艺术发祥地,素有“达瓦孜之乡”的美誉。

  “高空王子”阿迪力•吾守尔就来自英吉沙县,他是“达瓦孜”世家的第六代传人,曾多次打破高空行走世界纪录。

  “达瓦孜”在维吾尔语里,意为高空走大绳,是维吾尔族传统的民间杂技表演艺术,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域,汉代传入中原,现已绝迹。

  在英吉沙,只有阿迪力一个家族从事这项表演,第一代“达瓦孜”艺人已有430多年了。

  2002年,阿迪力在北京平谷县金海湖上创下了“高空生存25天”的纪录,引起全界的关注。

  阿迪力的侄子、赛买提•艾山是达瓦孜第七代传人,曾创造了高空钢丝倒立时间最长、倒走距离最长以及坡度最陡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达瓦孜是维吾尔族勤劳勇敢的智慧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阿迪力和他的家族,带着对达瓦孜纯朴的情感,走出英吉沙,走出新疆,走到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也让英吉沙县的声名远扬。

  阿迪力说,“我只能用自己的努力发展来弘扬‘达瓦孜’的精神,‘达瓦孜’用的艺术,来宣传我们新疆,宣传我们中华民族。”

  英吉沙,曾是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驿站,南疆八大重镇之一。如今的英吉沙,更是有着太多响亮的名号:著名的“中国小刀之乡”、“中国色买提杏之乡”、“中国达瓦孜之乡”……

  迪力努尔说,“高空王子”阿迪力让英吉沙的达瓦孜名扬天下,是英吉沙人的骄傲,她也要向阿迪力一样,当好家乡的代言人,为宣传家乡尽最大的努力,唱响“小刀之乡、非遗古镇、南疆水城、中国杏都”的文化旅游品牌。

责任编辑: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