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瓣瓣同心·协同五年谱新篇】为冬奥蜕变!北京首钢园区工业风“混搭”奥运风有看点

2019-08-08 20:03:00 来源:央视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北京冬奥组委官网供图)

  央视网消息:(记者 刘禛)曾经,为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首钢毅然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大搬迁。如今,为了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这个“钢铁巨人”惊艳蜕变,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

  8月7日,“瓣瓣同心·协同五年谱新篇”主题活动北京站来到冬奥组委办公区所在地参观,了解北京冬奥会建设筹备情况和首钢工业园的双奥之缘。

  看点一:筒仓料仓变身现代办公空间

  2010年12月19日,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首钢老厂区最后一座高炉三号炉停产。钢花四溅、钢水奔流的场景留在了炉前工李红继的记忆中。

   

  (摄影 刘禛)

  作为亲身经历首钢转型的职工,北京冬奥会的到来,改变了首钢工人李红继的人生轨迹,新一页的人生篇章多了些许不一样的憧憬。今天,李红继穿着洁白的衬衫、整洁的西裤,作为园区“向导”带领记者们参观游览。他如今的身份是冬奥组委首钢园区安保队队长。相比炼钢高炉前“大开大合”的激情不同,讲解首钢与奥运之间的奇缘时,李红继娓娓道来更为动情。

  “这里以前是筒仓,仓壁很厚冬暖夏凉,改造时依据原有的设备和建筑,在原来基础上稍做改动。我想这也刚好和节俭办奥的理念相一致吧。”在李红继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充满现代设计感的筒仓内部,在1号筒仓地下一层的工业遗产展厅里,看到了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

   

  (摄影 刘禛)

  工业遗存和现代元素,在这里完美融合:钢筋混凝土圆筒被镂空雕刻出圆孔等图案,便于建筑物取光;周围转运站、料仓等建筑物外墙保留了原始风貌;架设在空中的皮带通廊在空中勾勒出硬朗的线条……光纤照明、光伏发电、雨水收集等绿色科技工艺,全都用在了这处先行试点改造的区域。

  看点二:从老旧厂房到一流场馆 成工业遗存再利用的典范

  桂琳,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副处长,一位参与奥运20年的双奥人,亲眼见证了首钢园区的蜕变过程。

   

  (摄影 刘禛)

  从“跟随冬奥组委第一批入驻,第一眼看到它心哇凉哇凉的。”到“首钢园区的未来让人充满憧憬,冬奥组委总部所在地不单单是一个办公区,也是工业遗存再利用的典范,更是一个国际交往的平台,是奥林匹克教育和冰雪运动推广的基地。”桂琳的眼中,看到的是首钢园区10年甚至30年之后的未来。

  四个冷却塔前,滑雪大跳台工地是一片火热建设的场景,大跳台将在年底建成,成为北京冬奥会唯一位于市区的雪上项目举办地,也是世界首例永久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地。工业风的“幕布”前,很快将上演“雪上飞”的动人景象。

  2017年1月13日,国际雪联致函北京冬奥组委推荐了首钢园区选址方案。此后,北京冬奥组委会同首钢集团,开展针对首钢园区永久性大跳台场地的遗产计划研究。根据遗产计划,该场地将可以实现赛后的可持续运营。更有利于积极拓展北京西部城区体育产业的业态多样化,推动西部城市整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看点三:“四块冰”搬进“新家” 成就世界冠军的冰上“福地”

  与冬奥结缘后,首钢将精煤车间改造成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四个冬季运动训练场馆,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四块冰”。

  曾经运煤列车可以轻松开进的一座300米长的偌大厂房,摇身一变成为条件最好服务也最好的冰上运动训练场馆。

  2018年6月起,中国花样滑冰队、短道速滑和冰壶队先后搬进了“新家”。中国短道速滑队运动员武大靖更是称这里为“福地”——他在这里训练后三夺世界冠军。  

   

  (摄影 刘禛)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冬奥会后,冬训中心训练场馆将转为社会设施,向公众开放,为普及冰上运动作出贡献,同时成为能够承接综合赛事的永久性比赛场馆。

  工业风貌与奥运元素完美结合的首钢园区,正书写着奥运推动城市发展、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以及老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答卷。

责任编辑:范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