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在社会生活中的丰富表现形式
“家风”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个人;二是家庭、家族等;三是国家、社会、集体等。
从个人而言,他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无不体现出其家庭教育背景、家风家教等的好坏。一般而言,一个品行端正、言谈举止得体的善良之人,其家风家教都会比较好;反之,一个家风家教都很差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大都成不了器。
从家庭、家族而言,家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家谱”特别是不同堂号取名的“字辈派行”中,很多姓氏都记载有良好的家风家教精神和思想,并希望氏族成员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如周姓的一些“字辈派行”中,就有“仁义礼智信、祖宗立纲常”,“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等,周姓就是希望通过子孙的取名永远传承儒家“仁义”之风。有的姓氏记载了自己家族是以“耕读传家”的,有的姓氏则记载了“诗书传家”、“仁义传家”、“清廉传家”等等。在建筑物上,也有镌刻家风家教根本精神的,以供子孙永远铭记。如已故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在重庆老家的大门上,就镶嵌着“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堂”的匾额,随时告诫子孙千万别干坏事,如果干了坏事,没有人不知道的,“人在做,天在看”,上天一定要惩罚你。如在长辈对小辈的教导中,也包含有丰富的家风家教思想。合肥包公祠里的包公家训,十分明确地告诫后人,包氏是以“清廉传家”的,只要是包氏子孙,谁贪赃枉法,就把谁逐出包氏家族。最近我看到已故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留给后人的家风是不准经商,谁经商就打断谁的腿,我想这对于高官家庭的子孙来说,不但弥足珍贵,而且在今天权力与金钱很容易就结成神圣同盟的条件下,还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每当逢年过节,特别是过清明节,长辈们总要对本氏族的孩子们,专门讲授氏族的历史渊源、英雄人物、优良家风等,通过这种血缘关系的传承,使得优良家风能够不断延续。
从国家、社会、集体而言,实际上也会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不同的家风来。前面我们说过,中国是家国一体的,国家、社会、集体的风气很正,家风就好;反之,亦然。如果家风普遍不好,既反映出国家一定出了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到国家、社会和集体,它们一定相辅相成。
仁义传家、耕读传家、诗书传家、清廉传家都是好家风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我认为我们在上面列举的几种家风,都可看作是好家风,都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和传承,我也非常愿意把这几种家风推荐给大家。
“仁义传家”,这是儒家的根本。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而儒家的核心就是“仁”、“礼”、“中庸”等。“义”即公平正义,它不过是“仁”的不同说法而已。“仁”是人之内在的本性;“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中庸”就是非常平常的既不“过”又无“不及”的恰到好处的方法。任何一个人或家庭,“仁义”都应该成其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不仁不义,就不成其为真正的人或家庭,所以,“仁义”完全可以成为所有中国家庭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我们特别建议,工商之家应该把“仁义传家”作为自己的家风,要做“儒商”,少剥削压迫一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耕读传家”,这是中国农耕时期大多数家庭薪火相传的优良家风。我们知道,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一个农耕之国,“农耕”是立国之本,读书是人不断得到提升的根本途径,所以,“耕读”必然会成为个体和家庭的根基。即使在今天,这一点对于广大农村而言,仍然没有过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诗书传家”,“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时荣”,这是传统中国乃至当代中国许多书香门弟或知识家庭的优良家风。这种家风既与家庭背景有关,同时又能对社会风气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知识家庭应该以此为家风。
“清廉传家”,当然这应该成为官宦之家的优良家风。前面我们讲的包公、李先念、杨尚昆等人的家风,实际上都是主张“清廉传家”的。在中国封建时代,很多地方都有“诫官碑”,内容大同小异:“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你既然做了人民的父母官,为什么不为人民服务呢?为什么要去搜刮民脂民膏呢?如果你不清廉,你贪赃枉法,终久会遭来天怒人怨,必然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