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看图不说话 | 微言大义 | 滚动

鲁网 > 首页 > 2014专题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评论综述 > 正文

周兴茂:中国特色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2014-03-24 17:31:00 来源:光明网 网友评论 0 进入论坛
家庭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家庭。作为家庭和社会的最重要因素——人,正是由家庭和社会共同塑造的。

  今天推进家风家教的建设、传承要靠法制和德治

  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良好的家风建设必然会遇到严峻的挑战,这是由资本和市场经济的本性所决定的。但我们相信,通过一定的举措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良好的家风仍然可以树立起来,并且还会对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特殊的作用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进良好家风家教的建设、传承的根本举措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两条:一是加强法制建设;二是加强伦理道德建设。实际上,加强良好的家风建设也好,改善社会风气也罢,其实质就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进行妥善地管理与控制,使其能够可持续地良性运行。从中国的传统来看,控制社会运行的根本方法也就是两条:一靠法制,二靠德治。这是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法制是刚性的,强制的;德治是柔性的,非强制的。但是,并不是说德治就不重要,就是软的,事实上,两手都要过硬才行。

  我们先看怎样通过加强法制来推进优良家风家教的建设和传承。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首先,法制已成为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其次,只有坚守法制,人和家庭才有敬畏,才有规则意识,才不至于去伤天害理。就像一个球场,总得要有边界,什么动作可以做,什么动作不可以做,这些都要十分明了,任何人只要你进了这个球场,就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则,否则,就请你出场。在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道理跟球场完全一样,你只有严格遵循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规则,你才能混得下去,否则,你也会出局。反之,如果一个人在球场、在家庭、在社会、在国家违反了规则,他不但不出场,连处分都没有,甚至还洋洋得意,这样能行吗?既不可能有好的球风、家风和国风,甚至一切都会混乱不堪。

  怎样通过伦理道德教育来推进优良家风家教的建设和传承呢?应该说,这是多层次的,绝不是单一的,大体可以分成个体自身的学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几个方面。一个人的自身学习是最重要的,这是内因,是根本。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终身的学习场所,家庭中的亲人特别是父母亲,既是个体的启蒙老师又是终身的导师,所以,良好家风的养成,家庭必然是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主要是个体获得知识和进一步修养的重要场所,它对于良好家风的形成是当之无愧的第二课堂。社会教育也是终身的,特别是社会往往还通过舆论引导、树立榜样等方法,对良好家风的形成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儒家的修养方法中,有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断递进的方法,是很适合我们不断推进家风家教建设的。先修好自己的身,“独善其身”;进而就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家,并培育出良好的家风;再进一步你就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了;以此出发,最后就可以达到平定天下的最高境界。虽然当时的“治国、平天下”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道理完全一样。如果反推的话,一个人的修养不好,他的家庭也不会好,就不可能有好的家风,他也根本不可能治理好一个国家,更谈不上平定天下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落到个体素质和家风建设的实处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核心价值观,其中又分成三个层次,前面8个字是国家层面的,中间8个字是社会层面的,最后8个字是个人层面的。这个核心价值观的提法比以前进步多了,当然,我们还希望,它能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精炼。

  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但是,它们又必然是两个东西,不能划等号,存在着差别。具体来说,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体和一般,是宏观的指导和统摄,而家风则是个体、特殊和局部。但核心价值观又必然寓于不同的个体素质和家风之中,而不同的个体素质和家风又会表现出一定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来,这是一个哲学中辩证法的基本常识。为什么在今天的中国,“金钱”、“权力”等东西犹如眼镜蛇的“信舌”一样不断吓人般地高扬呢?显然,资本、市场等的推波助澜是不可低估的。

  二是家风属于个体和家庭,所以它是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国家、社会的,它是从个体、家庭中提炼升华而来的。前面我们谈到过,个人犹如沙粒,沙粒构成家庭这个砖头,而砖头则构成国家、社会的大厦,所以,如果没有优良的个人素质和家风,国家、社会这个大厦就不可能真正构建起来。一个社会、国家,是否具有良好的核心价值观,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体的素质和优良的家风。我记得,当年的温家宝总理曾经到医院的病榻前去看望季羡林先生,并请教他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季羡林先生回答道,个体的身心或灵与肉的和谐是最重要的,没有个体身心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其实,我们把季羡林先生的话用到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上来,也是完全适用的。没有良好的家风,又何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当然,应该有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指导和统摄,但建设的重点一定是个体素质的提高和良好家风,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或无源之水。如果我们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个体素质和家风建设的实处,而把它束之高阁,那它就会变成“水中月、镜中花”。

  (光明网记者 邬庆霞采访)

初审编辑:鲁珊珊 二审编辑:鲁珊珊
关于 家风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思想政治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