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新论:怎样重铸?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叶小文:这可以从回答三个问题开始:一是在人性和金钱的碰撞中如何激扬人性?鉴于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道德失范现象,要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强化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去增强我们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壮体的抗体,增强在各种物质诱惑中的免疫机能。
二是在权力和资本的结合中如何约束权力?中国有推崇君子人格的传统。诸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谆谆告诫,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百姓情怀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之德”,与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前赴后继的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相契相合。党的各级干部不妨从传统的君子之德中,念好权力约束的“紧箍咒”,获得精神鼓舞的正能量,培养浩然正气。 三是如何避免市场经济全方位渗入社会生活更好地治理社会?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以德治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应该认真继承使之转化为新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用好的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之一。
总的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解决好市场经济伦理问题上“接地气”,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上“采金矿”。
关于“接地气”,《意见》明确要求,“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关于“采金矿”,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靠“神召”来作为立足此岸、面向彼岸的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等。这是一个伟大民族几千年传承的集体记忆、集体呼唤,远比西方文化中“创世者”的一个“神召”来得厚实和丰富。
不只是社会主义中国,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对精神支柱、精神安顿的问题。其中,价值观问题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伦理问题,是东西方都遇到并且至今并未解决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但是,在今天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不要轻看另一个“决定性作用”——具有突出优势、深厚软实力和重要精神支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其基因一旦激活,不断生长和放大,就可能形成百病不侵的抗体,百折不挠的动力,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伦理。可以尝试着,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激活这些精神基因,成功结合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构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当这个价值观的大问题基本解决了,当大家都富起来,且成为君子,微观层面上的“扶不扶”、“骗不骗”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