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排成长队的人们依次向抗日英烈鞠躬、献花;吉林长春,革命烈士纪念馆,某部官兵在这里与英烈一起过“特殊党日”……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这几天,大江南北、军营内外纷纷组织纪念活动,以多种形式纪念当年那场壮烈的抗战。
时光荏苒,73年过去了。欢歌笑语汇成海、火把连成巨游龙,当年纪念抗战胜利的场景已定格为难忘的历史瞬间。然而,每每想起那场战争,人们仍旧思绪万千、情不自已。
1945年9月2日,美国密苏里号军舰,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在这里举行。当全体签字完毕时,恰好是九时十八分。从“九月十八日”到“九时十八分”,14年里,中国军民“四万万人齐蹈厉”“誓死不当亡国奴”,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也创造出了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主要内容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是“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醒着”“睡着”“玩着”“前进着”,这是鲁迅先生对“五四”初期、中期的青年精神状态的分类。抗战之初,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不足以抵御外侮。然而,日军的大炮和刺刀,让中华民族彻底觉醒了,“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千千万万的青年不再“睡着”“玩着”,而是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进入了“醒着”“前进着”的状态,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与残暴之敌进行殊死搏斗。法国作家古列久在评述中国敌后斗争时感叹:“民族的精神,在受到侵略时突然奋张起来,成为一道新的近代的中国长城。”
精神无声,力量无穷。是不朽的民族精神,让审讯赵一曼的特务在与赵一曼四目相对时“情不自禁地倒退了两三米”;是不朽的民族精神,让杀害杨靖宇的岸谷隆一郎在自杀前的遗书中写道:“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这些震人心魄的细节,在抗战中还有很多。他们的英雄事迹启示我们,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是精神的强大,只要精神利刃永不卷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强敌。
1941年,听到本已考上清华大学但毅然从戎的弟弟林恒壮烈殉国的噩耗,林徽因含悲写下了《哭三弟恒》:“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抗战期间,像林恒这样的报国青年不计其数。其中,山西太原的成成中学,300多名师生在校长的带领下,全部投奔八路军。同济大学报名参军的达600余人,占全校人数三分之一。他们中,有的成了无名的英烈,有的青春之花还没来得及完全绽放就已凋零。正是亿万人民无畏的付出,扭转了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危局,点亮了民族复兴的精神火炬。
胜利的旌旗,浸透着先辈的鲜血;壮丽的山河,书写着英雄的诗篇。今天,民族复兴的伟业恰似一轮“已见光芒四射喷薄而出”的红日,和平鸽振翅飞翔在祖国的蓝天,但战争的阴霾仍然存在。“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作为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定维护者,人民军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抗战精神转化为强军兴军的决心意志和生动实践,转化为加快推进军事变革的思想共识和实际行动。唯此,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大地,才能真诚地告慰英烈:“这盛世,如你所愿”!
(作者单位:陆军边海防学院)